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40|回复: 3

我写《老娘轶事》

[复制链接]
望见马克 发表于 2021-9-2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写《老娘轶事》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母亲。受这句话启发,我深刻反省自己以前记住的关于老娘的事情。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今年是老娘去世30年。按回族习俗是个大忌日,哥哥姐姐们都以不同方式纪念。我愿意用这篇文章叨叨我的心里话。
老娘生我时应该是42岁高龄产妇了。那是解放后的第一年,她老人家患骨结核刚痊愈,身体很虚弱。她的父亲,我的姥爷,一位旧军队医学院毕业的医生说,非生个男孩,我老娘身体才会康健。于是就有了我这个排行第七,被称为“老幺”的男孩子。老娘并没因为我的降生而欢喜,反而倒是更嫌我累赘,由于我小时候调皮捣蛋,老娘对我没有娇宠溺爱,而是不断地严格教育。
开头很短直叙白描。老娘祭日,想老娘了。很正常,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可是细一琢磨话里有话。自己和兄长们怀念的方式有别。怎么样的区别,只有读者看下去才知道。我没展开说,却说了自己的身世。写法很普通,很一般。应该说是从平淡开始,没有独特之处。但我交代了几件事情:一是老娘高龄才怀上了我。二是老娘有病,而且是重病刚好。在旧社会患骨结核没有几人能活下来,能痊愈了那身体也很虚弱。这样写既交代了当时情况,还为以后文章铺垫,为老娘度荒时自己生活也不特殊打下伏笔。三是老娘的父亲在医治老娘的病时权威的预言只有生个男孩儿身体才能康复,结果老娘就生了我,后来老娘拉拉扯扯又活了33年,没有死于老病而卒于脑出血。
可是老娘没有因为我是男孩儿的降生而欢喜我,没有因为她身体健而娇宠溺爱我,却严格地管教我。按正常的情况下,老娘老来得子,身体有了恢复,到度荒时已经健康生活十多年了,有我出生的“功劳”,应该格外疼爱老儿子,结果却不然。
那年度荒,家人的粮食都定量供应。晚上,每人都是两碗菜粥,然后就不让我们活动,赶快将我们赶上炕躺着,免得因为几泡尿后肚子又饿了。一天晚上,我有作业要做。老娘正好要蒸第二天吃的干粮,家里只有我们母子二人。我想,周边没有哥哥姐姐在,干粮蒸熟了,老娘一定会给我吃,我就故意拖着做作业,慢慢写。老娘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督促我赶快完成作业后去睡觉。我就磨磨蹭蹭的。
上面虽然用几句话说明了这件事情,很简单,这件事情却隐藏我在心中50年。为什么现在说呢,主要是受谢大光讲课的启发。这里交代了背景:度荒年代。但是没有废话,没有展开,没有过多文字叙述如何贫穷,艰苦等,给人以思索的空间:那时候,粮食供给是定量的;晚饭喝菜粥不止是少儿,也包括老娘这样50多岁的,身体曾经有病在内的所有人。饭后,孩子们上炕躺着,慢慢消化,赶紧睡觉。而老娘却不然,尽管是两碗菜粥下肚,对成年人不当什么,解不了饱。可还得饿着肚子劳动做家务,为第二天午饭劳作。我尝试用一种对比的写法,既先写孩子,再写老娘。
当时的环境,家里只有我们母子二人。按照我的思维方式,这时正好是老娘疼爱娇惯老儿子的时候,偷偷地多给我吃点,喝点。我想得的美好。可在文章里只是简单几个字希望:干粮蒸熟了,老娘一定会给我吃。这对于当时年少单纯幼稚的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充满着希望,一种能吃饱肚子的欲望,那多美好,所以就拖着做功课而不去睡觉。这种想法被老娘看穿了,说明我天真极了,想入非非。
老娘做的干粮是用一种红小豆豆皮掺着豆渣和棒子面做成的饽饽,玉米面大约占一半,蒸熟的饽饽红黄相间,圆圆的、热热的、香香的,馋得我直咽口水。那时候我们每天午饭吃得是充满海腥味令人作呕的海藻菜、嚼不动的洋白菜叶梗子、又苦又涩的野菜、豆腐渣混合玉米面蒸的菜团子,很难咽下肚。当我看到蒸熟的干粮时,忍不住张口找老娘要点吃,结果,得到了老娘的一顿训斥:“这是有数的,你多吃点,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听了老娘的回答我很委屈,含着热泪上炕,躺下后也睡不着。那年我11岁。
为什么这干粮能吸引我?因为那是用一种红小豆豆皮掺着豆渣和棒子面做成的饽饽,玉米面大约占一半,蒸熟的饽饽红黄相间,圆圆的、热热的、香香的,这种食品就足以吸引当时的孩子,说明当时的食品匮乏到何种程度。我接着写了平时午饭的情况是充满海腥味令人作呕的海藻菜、嚼不动的洋白菜叶梗子、又苦又涩的野菜、豆腐渣混合玉米面蒸的菜团子。没有用语言描述形容吃不饱,饿肚子,骨瘦如柴,腿脸浮肿等,用了几个限制性定语,道出了我对那时候午饭的反感和厌恶:充满海腥味令人作呕的、嚼不动的、又苦又涩的……对比面前红小豆豆皮掺着豆渣和棒子面做成的饽饽,急切想吃到嘴,于是向老娘提出要求,不但没有应允,反而得到训斥,我一股脑想了许多。自知是无理要求,也明白老娘说的有道理,可是心中希望落空,而关键的是肚子饿得慌的现实感到难受。如果往常,此时在炕上躺着呢,还能延缓点饿肚的时间。这次磨磨蹭蹭写作业费了精神,也消耗体力,也没如愿。明知无理也不敢狡辩,也没有向老娘撒娇争宠就乖乖地走了。想想那时的这位小孩子多可怜啊。事情还再继续,听了老娘的回答我很委屈,含着热泪上炕,躺下后也睡不着。那年我11岁。委屈、热泪、饿肚、睡不着一幅多么可怜的幼儿形象。
我着重写了自己的年龄,是告诉那个确切的年代。我出生在解放后的第一年即1950年,11岁时正好是1961年。11岁是怎样的年纪?对于我们是花季少年时代。1961年对于中国社会是艰难困苦的年代。
那时候老娘是怎么想的吗?我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能体会到了。因为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母亲。想想当时的情况,老娘面对着饥肠辘辘的小儿子,面对着刚蒸熟出锅的干粮,面对着每人都不变的严格地粮食定量,面对着老爹和哥哥姐姐还要外出上班。老娘毅然决然就不给我多吃一点干粮,是有其内在苦衷的。老娘不疼爱自己的老儿子吗?她不得已而为之。哪有天下不喂食儿女的母亲?在那个年代,那个晚上,在那个家庭,那个无人的环境,老娘做出了这个举动。明明有这个条件和机会给孩子吃,可瞻前顾后就必须不给我吃。这个决定对于老娘是痛苦的,是撕心裂肺的。我不由得想起小说《党费》里,那位妈妈为了革命,为了给山上的游击队运送珍贵的咸菜,打了用手蘸盐水吸吮的女儿的情节。我觉得老娘正确的是高尚的。
老娘也许记得这件事情,也许记不得这件事情,这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我记住了一辈子。不但在童年少年青年,及至中年老年也没忘却,这为我一生做事做人,起了座右铭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感谢九泉之下的老娘。回顾我的一生,无论事业工作交往上,我没有特殊。不敢说一辈子清清白白,可以说清清楚楚,心里清清爽爽。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怎样的教育活动,如何打击犯罪的运动,我都能够吃得饱,睡得香,安安稳稳过好每一天。我用我实际行动教育感化我的下一代,规规矩矩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想到这里能不感谢老娘的教育吗?所以,我会永远记住这一时刻。
1976年初春的一天,大地寒凝,我却内心暖洋洋。晚上,学校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所以到晚8点多,我才往家赶。饥肠辘辘的我经过一个饭馆,扑鼻的香味引诱得我动心。想进去要一个独面筋,半斤米饭,再来二两小酒,那是我最爱吃的饭菜了。但是一想,一来要费钱(那时我还没有工资,只有助学金),太奢侈。二来老娘在家等候我,怕她老人家惦记,那时候哥哥姐姐都已经结婚走了,家里就我一个男劳力。我急忙回家。待我坐在饭桌前,老娘为我端上了热腾腾的米饭,和那我垂涎三尺的独面筋。刹那间,我内心翻腾,泪如泉涌。老娘知道儿的心思,老娘心里惦记着我,疼爱我。听着我说话,老娘不住地点头。望着老娘赞许的眼睛,我对老娘的教诲感恩在心。
老娘的内心是惦记着儿子的,10多年后的事情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件事情比较特殊:
一是由于我表现较好,被提前留在学校,这是老娘期盼的,是个喜讯,是不特殊(平常)的表现换来的“特殊的待遇”:学生还没毕业就留校工作了。那时学生毕业后还面临着再次下乡(社来社区)的问题,而在校生就留下来工作是一种荣誉,老娘认为只有表现好的学生才有可能留校,是领导的肯定,是组织的赞誉,是家人的光彩。
二是又一个母子二人在家的环境。这时的物质条件已经比度荒时候好多了。老娘有能力在物质方面疼爱孩子了。这样与10年前的事情呼应。关键是老娘做的饭菜也是我当时的最爱。那时候没有手机,家庭也没电话,和家人没有联系。老娘知道我要回家,可她怎么知道我想吃这种饭菜。这是一种感应,天地中母子之间存在的心灵感应。
那次是我张嘴找老娘要吃好的,而这次是老娘主动给我做好吃的。这是10年后的一种补偿,这是老娘对孩子进步的一种鼓励,她知道今天儿子高兴,遇见了喜事,她为儿子庆贺。一份独面筋,当年的奢侈食品,奖赏犒劳我。我端起了饭碗,品尝着美味佳肴,又是母子二人独处,听着儿子留校的喜讯了却了毕业后的担忧。老娘高兴,儿子也高兴。
其实老娘疼爱我关心我有很多事情,譬如:下乡时老娘没有要我寄钱回家,让我手头松快一些,生活富裕些;我每次探亲回家,把家里定量的供应的肉蛋鱼给我做着吃,临回连队时还要带足好吃的,肉票蛋票不够,就找别人家借下个月或下几个月的,他们却省吃节俭:在学时学校伙食很差,每周末给我改善伙食,还要带着好吃的回学校……我没有忘记老娘的疼爱、照顾和教诲,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迈进。
今天我悟出了:天底下的老娘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是以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们。“你多吃了,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这句话我记住了一辈子。我也这样做了一辈子。
在今天我能够安然颐养天年,很高兴,很愉悦。我没有像有的人在狱中想着父母流着浑浊的泪,忏悔着;我也没像有些人,退下之后仍心有余悸,为了几套来历不明的房子和上百万钱财而不能安然入睡,寝食不安。现在我能舒心坐在老年人大学与同学们一起充电,我能高兴地拉着孙子的手徜徉在高校湖边,我能快乐地和文友们结伴畅游神州大地,我能安心地书写自己无愧无悔的前半生。
在老娘故去30年的日子里,在我年过花甲,即将迈进老年人队伍时候,在我的孙子诞生两周岁之际,写这篇文章,感谢老娘在天堂里还主保护着我们,她老人家非常高兴的看着我们全家团圆,平安和睦。
这就是我听了谢老师上课后的重要收获。听他讲解《亡人轶事》和《秋外套》受到启发,于是我更加怀念老娘,无论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上,还是写文章的方法技巧上我都获的很大的教益,于是产生了这篇习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9-2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干粮能吸引我?因为那是用一种红小豆豆皮掺着豆渣和棒子面做成的饽饽,玉米面大约占一半,蒸熟的饽饽红黄相间,圆圆的、热热的、香香的,这种食品就足以吸引当时的孩子,说明当时的食品匮乏到何种程度。当时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9-26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悟出了:天底下的老娘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是以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们。“你多吃了,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这句话我记住了一辈子。我也这样做了一辈子。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着 发表于 2021-9-27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说极是!“······老娘在天堂里还主保护着我们,她老人家非常高兴的看着我们全家团圆,平安和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6 0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