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352|回复: 10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 年轻烈士的丰碑(哈尔尔滨及其它)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15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年轻烈士的丰碑(哈尔尔滨及其它)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广大知识青年进入准军事组织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的大熔炉里锤炼,很快就拥有了“军魂”,拥有了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抢险救灾,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了与敌人搏斗,义无反顾,英勇牺牲,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大多被追认为烈士,但也有一些因各种原由榜上无名。这里也有安全事故,也有青春的冲动,也有无谓的牺牲;有的死的值得,有的可以避免,有的令人扼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历史就是这样,过去的就成为永恒。在英雄烈士面前,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充满敬畏和谦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牺牲的烈士。
  下面,按照京津沪哈及其它城市分别独立成篇作以介绍。这一篇为哈尔滨及其它篇。

  邵云环,女,汉族,1951年6月19日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永红区人。1958年在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读书,1964―1968年在一中读书。佳木斯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烈士,生前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的20年多年中,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是新华社优秀的驻外记者。她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她长期研究南斯拉夫问题、巴尔干问题,早在90年代初就在南斯拉夫当过常驻记者。
  1968年12月-1971年9月,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当工人;1969年12月13日加入共青团;1971年9月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做翻译工作;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回社后在参编部英文一室从事英文翻译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参编部党委委员。1986年7月至90年10月在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参考报道选译和调研工作。1990年9月―1993年10月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曾先后任参编部副主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1993年10月起在参编部俄文东欧片从事塞文的选译和调研工作。1994年8月被评骋主任编辑专业职务。1995年3月起任俄文室副主任,主持东欧片工作。
  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南斯拉夫局势极为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她立动请缨,在第一时间含着热泪写出了她的第一篇报道《悲壮的贝尔格莱德》她多次冒着弹雨,去第一线采访,就连南联盟副总理利利奇,曾提出“我们在这谈话,炸弹可能随时会掉下来打断我们的谈话。”1996年5月起调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1999年5月8日,在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时以身殉职,年仅48岁。
  1999年6月3日,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子弟小学举行“云环小学”命名仪式。

  冯百兴,男,1949年11月1日生于辽宁省黑山县药王庙乡黄马窝棚村。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3团(红五月农场)11连。1968年冬,冯百兴调到畜牧排当调料员。1969年被提升为副排长。1970年4月19日,连队附近发生山火,他不顾正在患病,参加灭火战斗,壮烈牺牲。为表彰冯百兴的事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中共五十三团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兵团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向冯百兴学习,并建纪念碑。

  黄恩图,男,哈尔滨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查哈阳农场),在大兴安岭伐木时被一个圆木轧中头部,牺牲时24岁。

  金学和,男,哈尔滨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一营8连。连队因毁林开荒,在土地纠纷中败诉,不得不搬迁。在绵绵春雨中,给汽车装圆木时,圆木滚落,为抢救车下的战友,他勇敢地顶了上去,壮烈牺牲。他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样的英雄是那个时代产生的,是悲剧中的英雄。

  1970年11月7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庆丰农场)战士在扑灭山火中,为了阻止大火越境,35团全力扑救,带队救火的副参谋长明海涛和14名知青为此献身。13位女知青、一位男知青壮烈牺牲。他们是知青栾英、薛克平、刘文、王秀琴、史丽露、马玉兰、耿淑媛、周秀兰、潘文煊、王晓勤、王立荣、郑秀荣、傅强、傅小芳。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小的仅17岁,大的不过22岁。
  “11.7”大火最终被定性为一场大事故,而14个被大火吞噬的知青生命,也没有获得烈士称号,只留下了14个仅有姓名和出生年月的墓碑。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薛克平,女,1948年生,哈尔滨女一中1966届老高三毕业生,哈尔滨知青,共青团员,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加工厂。
  李春禄,男,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7团(普阳农场)。1970年3月因公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李孟强,男,1947年11月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哈尔滨市第21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哈尔滨知青,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8团(友谊农场)三营28连(现三分场八队)。来场后,到猪舍工作,不久,担任机务排副排长。春末夏初,李孟强由28连调到总场砖厂工作。
  1969年7月16日凌晨一点半钟,砖厂食堂失火,急促的钟声和呼喊声,把李孟强从梦中惊醒他迅速起床,奔向火场,和同志们从火海里抢救出一件件物品,当他再次冲进屋里抢救物品时,房架烧塌,李孟强光荣牺牲,时年22岁。根据烈士的生前愿望,李孟强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张俊庭,男,1951年生,哈尔滨市太平民办中学学生,哈尔滨知青,1968年11月下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8团(友谊农场)8营77连,然后调到总场砖厂。来到砖厂,张俊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的衣服破了自己补,别人的衣服破了他帮助缝。
  1969年7月16日凌晨,在扑灭砖厂食堂大火时张俊庭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时年仅18岁。

  李颖,女,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7团(普阳农场)。因公牺牲,1973年5月1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授予其烈士称号。

  马万海,男,1950年出生,孤儿。哈尔滨知青,1966年下乡到黑龙江省江滨农场3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改编为2师10团),1969年初参加抚远开发,调到60团(前进农场)5连。1969年4月30日,因救助陷入沼泽地中的拖拉机和战友,不幸身亡,遇难时年仅19岁。

  母维平,男,1951年生,哈尔滨知青,1969年8月2日下乡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逊克军马场3分场12队,到场第一年就被评为“五好战士”。1970年6月9日因抢救军马英勇牺牲,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70年6月9日上午,为了使种马能吃上鲜嫩的好草,母维平和战友王枫桐赶着炮车,来到离马厩两三公里的一个泡子边打草。突然,拉炮车的马挣脱拴马缰绳,在炮车的推动下,连车带马,落入深水。母维平不顾一切的跳入冰冷的水中抢救军马。王枫桐大喊“水太深,你不会游泳,危险!”“我不要紧,快回去叫人。”说着母维平向马冲去,并向王枫桐招手,“快,,,”,谁知这一招手,却成了永别。
  1970年底,白城军马局、逊克军马场,以及十二队全体人员,在距十二队不远的东山上,为母维平修墓立碑。
  逊克军马场党委根据母维平生平的表现和本人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母维平被解放军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追记二等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01部队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国务院授予他烈士称号。中华英烈网上(哈尔滨)榜上有名。

  阎启庸,男,1946年生,蒙古族,吉林扶余人,哈尔滨9中1966届老高三毕业生,哈尔滨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
  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三营(黑河马场)12连,后并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1团(锦河农场)。1970年2月20日阎启庸和三个青年执行打井任务。阎启庸和17岁的小青年小高下井爆破岩石,点燃导火索后,两人返到井沿。小高脚一滑,又掉到井里。情急之下,阎启庸抓住井绳滑下,绑住小高,用手托起,赶紧叫人摇上。当小高刚离开井口,井底一声巨响,阎启庸永远地融化在黑土地里。
  因所谓的“父亲历史问题”,5年后的1975年11月11日黑龙江省民政局批复,他才被追认为烈士。2013年11月11日,有关部门同意将闫启庸骨灰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中华英烈网上有名。

  杨淑云等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七英雄:哈尔滨知青杨淑云、施宝慧,上海知青汪贵珠、朱慧丽、朱慧娟、李桂芬、檀文芳。中华英烈网上有名。
  1976年3月13日中午一场山火向尾山农场6队驻地扑来。不到10分钟6队的干部和知青全部冲到火场。经过10几分钟的激烈战斗,烈火被扑灭了200多米,火势得到暂时控制。突然从沟底刮起一股旋风,火头一下子又窜起来,战士们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7位女知青在扑灭山火中英勇地献出了生命。1976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授予7位知青“英雄战士”光荣称号。

  杨淑云,女,1957年4月21日生于哈尔滨市。杨淑云自幼受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教育。读小学时,学习努力,担任少先队小队长,每天提前到校打扫室内卫生。她在哈尔滨市第五十五中学就读时,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热心帮助同学,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哈尔滨市55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后,1974年12月30日下乡到襄河马场。她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工作,于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调到尾山农场第六生产队。她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写了10万余字的心得笔记。
  1976年3月13日,尾山农场第六生产队遭受山火袭击,杨淑云奋不顾身,与同伴一起投入扑火斗争。杨淑云在脱离了险境的情况下,为了营救战友,又冲进火海,不幸壮烈牺牲。
  根据杨淑云生前的申请和表现,1976年3月21日,尾山农场党委追认她为中共正式党员。
  1976年8月5日,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杨淑云为革命烈士。197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青春红似火 壮志比天高——记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七名女知识青年为扑灭山火而英勇献身的事迹。198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重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全国各地报刊报道了杨淑云的英雄事迹。

  施宝慧(1949年—1976年3月13日),女,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尾山农场,曾经五次调动工作,历任饲养员、炊事员、科研员、农工等,干一行爱一行。

  于长胜,男,哈尔滨知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67团(查哈阳农场)直工组23连(今金边分场二队)武装连排长,1970年7月16日,在诺敏河进行武装泅渡中牺牲,牺牲时还没舍得扔掉钢枪和子弹。被追认为烈士。

  于军,男,黑龙江省佳南农场知青,1977年9月因公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1970年5月2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3营41连打鱼排织网班7名天津、北京、哈尔滨女知青在补完渔网后在排长刘长发带领下来到黑龙江中的一个岛子上。傍晚返回,当船行到女儿湾时遇风浪,小般沉没,排长刘长发、哈尔滨知青许淑香、刘毓芳、孙艳,天津知青章秀颖,北京知青贾延云、李金凤不幸身亡,因公牺牲。
  刘毓芳,女,1950年生,哈尔滨知青,1969年下乡。
  孙  艳,女,1950年生,哈尔滨知青,织网班副班长,1969年下乡。
  许淑香,女,1950年生,哈尔滨知青,织网班班长,1969年下乡。

  陈刚,男,1950年生,杭州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汤原县鹤立河农场三分场。1969年12月24日农场畜牧场失火,陈刚带领青年冲上去,跳进屋内救火,顶棚塌落,不幸牺牲,时年20岁。

  陈越玖,女,1952年生,宁波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1团优秀畜牧卫生员,《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发表和播诵了长篇通讯——《我是北大荒人》,报道她的平凡而感人的事迹。
  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1团(853农场)4营37连——雁窝岛,被分配到一连畜牧排喂猪;1970年6月,担任畜牧卫生员。她自学了二三十本业务书籍,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读完了畜牧中专课程,掌握了猪、马、牛三大牲畜和家禽的三十多种疾病的防治办法,并学会使用针炙和中草药,成为全团优秀的畜牧卫生员;1975年春,病魔正偷偷地向她袭来。10月31日,陈越玖离开连队回宁波治病;
  1976年初,陈越玖从宁波转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再一次全面检查,医生才在入院通知单上写下这样一个冷酷的事实:“乙状结肠癌后期,广泛扩散……”4月2日,陈越玖病情骤然恶化,呼吸急促起来。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又一次提出对党的唯一要求:“转告……党组织,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去,我是……北大荒人!”这一天,连党支部给陈越玖发去一封电报,告诉她已被党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3日清晨,陈越玖没有来得及听到这个喜讯,那颗火热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年仅24岁。
  1976年5月4日青年节,《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发表和播诵了长篇通讯——《我是北大荒人》,报道的是宁波知识青年陈越玖在农场的六年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弥留之际还向党组织要求死后将骨灰运回农场,埋在北大荒土地上的动人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20多个省市纷纷来信称赞。
  1976年6月1日,雁窝岛隆重召开了学习陈越玖追悼大会。会后,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她的骨灰安葬在烈士陵园。

  迟开兴,男,牡丹江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安达畜牧场。1976年5月17日,安达县劳改农场发生一起武器库被盗杀人案件。安达县武警官兵于11时40分将罪犯击毙。罪犯拒捕开枪,民兵迟开兴中弹牺牲。

  包立军,男,鸡西市三中学生,鸡西知青,1968年5月23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兴凯湖农场)三连,先后担任过农工,代理司务长,后调任新开荒的26连任排长。他热爱祖国、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他干一行,爱一行。在23连担任司务长期间,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做账,经常忙到深夜。调到26连担任农田排排长后,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经常对全排战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70年4月27日下午4点钟左右,全排完成了水田的整修工作后收工了,作为排长的包立军留下检查工作,其他战友都离开了工地。就在此时,位于龙王庙边防站附近由于点火烧荒地,没有控制好火势造成火灾,并有蔓延之势。火光就是命令,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防止荒火烧到对岸邻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附近的连队闻讯赶到火场投入到灭火的战斗中去。包立军离着火现场最近,他只身毫不犹豫冲进火场,奋力扑打着火舌……。次日凌晨三点左右,荒火被扑灭,包立军此时体力耗尽,倒在了草甸子里。失火三天后,人们在草甸的苇塘中找到了包立军,他趴在苇塘深水之中,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爬痕。兵团党委追认包立军为革命烈士、追记三等功。

  李国华(1948--1970)男,黑龙江省鸡西市人,鸡西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生前任山河农场政工干事,1970年1月13日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宝贵生命,时年32岁。
  1968年10月,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山河农场一分场二队,历任班长、排长、政工干事。1970年1月13日下午该队修配所着火,他一次又一次冲进烈火中抢救国家财产,当他和群众一道抢救最后一台轻便式拖拉机时,熊熊燃烧的房檐落下砸在了他的身上,壮烈牺牲,时年32岁。根据本人生前的表现和愿望,经嫩江县批准追任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0年11月17日黑龙江省授予李国华同志革命烈士称号,国务院内务部批准为烈士,中华英烈网(黑龙江)榜上有名。

  张文若,男, 黑龙江省牡丹江知青,1977.6 因公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迟开兴,男,牡丹江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安达畜牧场。1976年5月17日,安达县劳改农场发生一起武器库被盗杀人案件。安达县武警官兵于11时40分将罪犯击毙。罪犯拒捕开枪,民兵迟开兴中弹牺牲。

  张铁富,男,1952年生,齐齐哈尔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兴凯湖农场)32连战士。1970年4月27日投入到龙王庙灭火的战斗中去,后因深陷草甸泥潭,冻饿力竭而牺牲。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他们为革命烈士。追记三等功,并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申请,43团党委追认张铁富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中华英烈网”榜上有名。
  蔡博仁,男,齐齐哈尔市一中老高一学生,齐齐哈尔知青,1968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呼玛县插队落户插队。1969年编入三合民兵连,执行保卫吴八老岛的任务。1970年,在一次执行边防任务时不幸光荣牺牲。县委作出《关于追认蔡博仁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决定》。蔡博仁被授予烈士称号,骨灰存放在西满革命烈士陵园。

  1970年4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发生了一场大火,共伤亡140余人,其中严重烧伤49人,死亡26人,是北大荒史上最为惨烈的伤亡事件。
  侯淑贤,女,生于1952年,1969年初中毕业,齐齐哈尔知青,同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战士。牺牲时年仅18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记三等功,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郝玉范,女,生于1952年2月,1969年初中毕业,齐齐哈尔知青,同年8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战士。牺牲时年仅18岁。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张树军,男, 1952年3月生,1969年初中毕业,齐齐哈尔知青,同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战士。牺牲时年仅18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记三等功,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王春香,女,1946年生,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四连兵团战士,在1970年4月18日扑打荒火中牺牲,1970年7月24日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陈淑华,女,1947年生,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四连兵团战士。在1970年4月18日扑打荒火中牺牲,1970年7月24日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蔡友柏,男,1948年生,1964年来到黑龙江省859农场参加边疆建设,生前是砖厂工人。
  他平时工作积极肯干,早到晚归,不怕脏不怕累,哪里任务重就到哪里干。他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榜样,经常为群众做好事,给群众以温暖和热情,被群众誉为活着的雷锋。
  当组织上批准他参加第一线的反干涉斗争时,他当场向班长表示:“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祖国,不能让侵略者踏上我们的国土。”到了前沿阵地,他临危不惧,灵活机智地同侵略者的装甲车周旋数圈,毫不畏惧。负伤后,在生命垂危之际,自己还轻声地叨念着:“只要为人民而死就是光荣的……。”
  1968年1月5日在参加七里沁岛对苏“反干涉”斗争中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后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遗体安葬在宝清万金山烈士陵园。

  侯国安,男,1930年生,北大荒知青,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13连任运输班长,共产党员。1968年8月15日在拦惊马中不幸牺牲,时年38岁。
  1969年4月30日,二师党委作出“关于学习十四团十三连侯国安烈士英雄事迹的决定”,追认其为烈士。

  李铁民,男,1946年生于湖南省祁阳县。1965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要像英雄人物那样,为人民掏尽红心,当一辈子人民的老黄牛,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6年夏天,李铁民在砖厂当统计员,一天,有个同志住院动手术要输血,李铁民当时正有病,但为了抢救同志的生命,他立即到医院输了150cc血。回来后,他有些头晕,排长让他休息,他说啥也不肯。李铁民平时特别节省,用省下的钱,买来补鞋用的皮子和修表工具,利用休息时间给同志们补鞋、修表。就这样,仅一年时间,他为别人修好了七十多块表,补好了数不尽的鞋。就在他牺牲的头一天晚上,还在灯下为同志们修表。
  1969年7月16日凌晨,李铁民被呼喊声惊醒,跑向火场。在救火中,为了战友李艺泽的生命,李铁民顾不顾个人安危,在房架即将塌落时,他用力把李艺泽推出门外,自己却被塌落的房架压在屋内英勇牺牲,时年24岁。根据烈士的生前愿望,李铁民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五烈士牺牲后,18团(农场)党委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973年5月1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批准追认为烈士。根据烈士的生前愿望,李孟强、李铁民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龚国幼被追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并向全场发出号召,学习五烈士的先进事迹。

  陆云清,男,黑龙江省哈拉海军马场人,北大荒知青,1968年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勇拦惊马英勇牺牲,被中共解放军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军马局委员会追认为烈士。

  吕长宁,男,1955年出生,北大荒知青,1977年参加工作。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工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四次被评为场先进工人。
1977年在农场14队当工人;1982年,调到农场木材厂,因工作突出,1984年被任命为车间主任;1994年做个体客运司机;1999年8月12日上午九时许,吕长宁正在家中修车,忽然听到急切的呼救声,原来邻居王延春之子王旭辉下窖取菜,窖中氧气不足窒息发生危险。吕长宁立刻放下手中工具,奔往邻居家,这时窖边已有几人在观望。当吕长宁要下窖抢救时,有人拦住他:“底下很危险,已经报了警,你还是等等再说吧。”吕长宁只说了一句“救人要紧”,就毅然顺着梯子下去了。未到窖底,他已经感到呼吸困难,按当时情况,他完全可以立即爬上来,可他看看昏迷中的王旭辉,还是决定先把他就上来。吕长宁背着王旭辉没爬几步,就因严重缺氧体力不支,与王旭辉双双坠落到窖底,等公安干警赶到现场并将其送往医院实施抢救时,吕长宁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44岁。
1999年12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吕长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中华英烈网上有名。吕长宁走了,可他一生中助人为乐、舍已为人的感人事迹却渐渐在农场、在龙江传扬开来……

  张德信,男, 1939年生,籍贯山东省莱阳市,山东支边青年,中共党员,1959年支边黑龙江省853农场四分场,生前任四分场五队联合收割机手。1961年8月,为抢修收割机,负塔型齿轮过河时,身体被水草缠住而牺牲。

  张信和,男,1945年2月生,山东省墨县人。山东支边青年,1967年参加工作。1968年1月5日在参加七里沁岛对苏“反干涉”斗争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1953年上学读书,1959年初小毕业后回家务农,其间学会了木工活。由于他好学、认真,很快可以独自做木工活了。1961年以后,开始专门从事木工活,在村内外给别人做家具;1967年7月,从山东支边来到黑龙江省859农场,在工程队干临时工;1967年11月被分配到859农场武装基干民兵连任轻机枪射手。
  张信和虽然在农场工作时间不长,但在参加边疆的建设中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在民兵训练中吃苦耐劳,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职工修理门窗,并且主动承担了宿舍的环境卫生,为农场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反干涉”斗争开始后,他在请战书上写到:“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也不能丢,我要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在反干涉阵地上他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受伤后,医生给他包扎,他对医生说:“不要管我,快去照顾别的同志吧”!
  1968年1月5日在参加七里沁岛对苏“反干涉”斗争中牺牲,后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遗体安葬在宝清万金山烈士陵园。

  王春香,女,1946年生,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四连兵团战士,在1970年4月18日扑打荒火中牺牲,1970年7月24日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朱晓亮,男,1953年8月14日生于哈尔滨,1969年8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12连,1970年5月,其父母所在的保密工厂迁往内地,他完全可以随父母迁入条件较好的四川省,进入工厂,全家团聚。可是,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向党组织明确表态:“北大荒需要我,边疆建设需要我,我要生为北大荒战斗,死为北大荒而献身,我一时一刻都不想离开这火热的战场。”他多次调动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从1970年至1972年,他光荣地加入共青团,并两次受到团里的嘉奖。1973年3月8日,为排哑炮而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5-1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需要我,边疆建设需要我,我要生为北大荒战斗,死为北大荒而献身,我一时一刻都不想离开这火热的战场。”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1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5-15 20:09
“北大荒需要我,边疆建设需要我,我要生为北大荒战斗,死为北大荒而献身,我一时一刻都不想离开这火热的战 ...

谢谢新植首评点赞!北大荒知青高扬理想主义旗帜,与北大荒永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5-1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其情可贵,其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年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历史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并熠熠生辉。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
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我们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目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目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该书单价100元。代理电话:15804618341。

QQ图片20210111172338.jpg (62.44 KB, 下载次数: 7)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16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5-15 21:13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谢谢少民的执着和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5-1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知青英烈们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5-16 11:37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 ...

谢谢大雁的关注和赏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1-5-1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有你真好,你是我们知青人司马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1-5-1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有你真好,你是我们知青人司马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1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1-5-17 20:58
知青有你真好,你是我们知青人司马迁。

为知青做点实事应该的,你过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0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