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174|回复: 14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 年轻烈士的丰碑(上海)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5-6 10:56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
         年轻烈士的丰碑(上海)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广大知识青年进入准军事组织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的大熔炉里锤炼,很快就拥有了“军魂”,拥有了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抢险救灾,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了与敌人搏斗,义无反顾,英勇牺牲,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大多被追认为烈士,但也有一些因各种原由榜上无名。这里也有安全事故,也有青春的冲动,也有无谓的牺牲;有的死的值得,有的可以避免,有的令人扼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历史就是这样,过去的就成为永恒。在英雄烈士面前,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充满敬畏和谦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牺牲的烈士。
  下面,按照京津沪哈及其它城市分别独立成篇作以介绍。这一篇为上海篇。

  金训华,男,汉族,1949年生,上海人。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上海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 8月15日下午,因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质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烈士。金训华,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英雄”。
  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
  1969年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1969年8月15日下午,爆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质(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9年10月27日《黑龙江日报》第一版刊登逊克县革委会调查组及《文汇报》、《解放日报》《黑龙江日报》记者联合撰写的文章《活着就要拚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一记为抢救国家物资英勇献身的金训华同志英雄事迹》。《黑龙江日报》还刊登了黑龙江省革委会9月17日《关于学习金训华英雄事迹的决定》。
  1969年12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样》并刊登了金训华日记摘抄;1970年1月21日,为了宣传金训华的英雄事迹,配合全国青年向金训华学习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一套《革命青年的榜样》“文”字头邮票,全套1枚。
  金训华牺牲一周年的日子,1970年8月1版,1970年11月2次印刷、诗作者仇学宝的叙事长诗《金训华之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

  贝永和,男, 1953年7月26日出生,上海市汾阳中学1969届初中生。上海知青,1970年4月到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孙吴县平山林场,分配在伐木点小卖店当营业员。1970年12月26日在送饭归途中迷路。当人们找到他后送医院抢救,与死神搏斗了48个小时,于28日逝世,年仅17岁。身后,被追认为共青团员,当地群众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桥梁,以示纪念。

  蔡小莺,女,1950年出生在上海朱家角镇,朱家角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8年9月10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1团(北方农场)工业1连,1971年2月调6团(二龙山农场)3营20连。1974年5月26日,在渡河沉船事故中不幸遇难,年仅24岁。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和良好表现,组织上追认她为共青团员。

  柴利儿,女,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查哈阳农场)三营21连(今丰收分场五队),副排长。
  1968年深秋,这天柴利儿有些发烧,仍带病参加了拣苞米的劳动。所谓:“拣苞米”,就是将地里从放完片的苞米杆上掰下来、堆成一堆堆的苞米穗儿,拣入筐装满后再倒入运输车辆的车厢里。由于拖拉机驾驶员在夜色中只顾注视后方却没顾及前方,而他的助手偏又下车也去拣苞米了。外加柴利儿不知不觉地干到大家的前面去了,她的位置离“东方红”车头又是那么近……说时迟,那时快。朝前开的“东方红”一下子就把柴利儿辗压进了链轨底下,更不幸的是,她因头部遭到链轨铁销的重击而不久身亡。
55团为柴利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五师副师长袁绍伍出席了她的追悼会并作了悼词。
  柴荣耀,男,1948年6月29日生,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中部68届(4)班学生。上海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
  1962年9月——1965年7月在上海市七一中学初中毕业,成绩优秀,初中时期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9月——1969年5月9日在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中毕业,表现很好。1969年5月10日赴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4团(克山农场)4营23连4排。下乡不久,柴荣耀就担任了23连4排排长和23连“连队战士委员会”主任等职。1970年夏天,柴荣耀作为全团唯一的知识青年代表在“全团干部职工大会”上发言。 1970年9月2日上午,在带领知青战友下河“捞麻”的过程中,因抗寒需要喝“白酒热身”而呛溢到肺部溃疡,由于当时昏迷症状不明、当地医生技术不精、耽误了抢救时机, 1970年9月3日不幸因公殉职时年22周岁。
  经兵团党委会批准,追认柴荣耀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4年3月6日,将柴荣耀灵寝迁到上海故里海湾园知青广场。
  陈刚,男,1950年生,杭州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汤原县鹤立河农场三分场。1969年12月24日农场畜牧场失火,陈刚带领青年冲上去,跳进屋内救火,顶棚塌落,不幸牺牲,时年20岁。

  陈立言,男,广东新会人,1948年8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市虹口区北虹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生,共青团员。上海知青,1968年9月17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1营(红旗农场)3连,1971年11月1日为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陈立言奋不顾身拦截惊马,英勇献身,年仅23岁。
  陈立言牺牲后,中共独立一营党委作出了追认陈立言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决定。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作出了向陈立言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兵团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举办了陈立言同志事迹展览。

  丁训明,男,(1952年――1971年11月),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生前系30团10连战士,在工作中为三十团树立了一个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劳动标杆,被团和连队分别授予优秀生产标兵称号。 1971年11月17日连队三合一大食堂救火时,他作为第一批“抢险分队”队员抢先进入火场,为了抢救公物财产他勇敢地冲进火海,不幸以身殉职,年仅19岁。后经沈阳军区追授为革命烈士。
  丁训明来兵团仅有两年多,但是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五次调动工作都毫无怨言,他身患肝炎病,但始终坚持工作。丁训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长存!

  傅国资,男, 1952年11月7日出生,祖籍浙江上虞,上海市黄浦区大兴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8月29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德都县永丰农场1分场13连(东山连),任农工班班长。191971年4月19日有一派遣特务潜入德都县境内,全县紧急动员展开拉网式搜捕。该特务行踪被永丰农场东山连队知青发现,在追捕过程中,特务跳入河中,上海知青付国资毫不犹豫纵身跃入河里追赶。由于刚解冻的河水冰冷,很快,付国资体力耗尽而沉入激流不幸牺牲,年仅19岁。特务亦溺毙。农场党委追认他为共青团员,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举行追悼会并立碑安葬。1971年9月11日黑龙江省革委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1983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张泳平(1950年—1969年10月),女,上海知青,1968年8月30日由上海来到三十团,曾任战士、教师。生前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10连教师, 1969年10月6日带领学生挖战备地道时,因地道塌方,面对十多个惊慌失措的学生,面对险情,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她们勇敢果断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们。她被泥土深深地掩埋,不幸牺牲,年仅19岁。1985年国家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颁发烈士证书。张泳平坟现迁至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

  高蔚斐,女,1951年生,江苏苏州人,共青团员,上海知青,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48团(铁锋农场)4连,在炊事班工作,1970年4月18日,为了扑灭发生在尖山的森林火灾最后被烧成重伤,经抢救四天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英勇牺牲。高蔚斐牺牲时年仅18岁。2012年高蔚斐烈士魂归故里,安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韩振民,男,1948年12月出生,籍贯江苏苏州,上海知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30连战士。
  1970年1月21日在黑龙江省绥滨县炸坦克演习的现场导火索意外点燃,为保护战友,他奋不顾身抱住炸药包壮烈牺牲,被兵团党委追认为烈士。他是董存瑞、黄继光式的英雄。
  计伟昌,男,1949年月12月生,上海市普陀区光新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1970年5月9日,在执行珍宝岛战备施工伐木中不幸牺牲,时年21岁。
  196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854农场)。1969年3月2日,震惊世界的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根据战备需要,33团以16连为班底组织了武装分队(值班一连前身),计伟昌成了其中一员,担任连队通讯员。计伟昌是炮手,负责60炮的底盘,约有30斤,加上装备不会少于50斤。当时要求拉炼的时速每小时12里,强行军16里,记得最艰苦的一次,一天一夜强行军200里,为了战备的需要,还不准开饭。所有这些,计伟昌也都坚持下来了。
  1970年5月,北方的春天来得晚,珍宝岛地区的积雪还没化,计伟昌在执行战备施工伐木的过程中,不幸被一段回头棒击中头部,身受重伤。连长直接打电话到前线指挥部,前指很重视,当既派出救护车前来,并派一驾直升机在五林洞待命,下午三四点钟,直升机把计伟昌送到佳木斯医院。1970年5月9日,终因伤重医治无效,计伟昌牺牲,未满21周岁。
  计伟昌牺牲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批准为革命烈士,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现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1970年11月7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庆丰农场)战士在扑灭山火中,为了阻止大火越境,35团全力扑救,带队救火的副参谋长明海涛和14名知青为此献身。13位女知青、一位男知青壮烈牺牲。他们是知青栾英、薛克平、刘文、王秀琴、史丽露、马玉兰、耿淑媛、周秀兰、潘文煊、王晓勤、王立荣、郑秀荣、傅强、傅小芳。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小的仅17岁,大的不过22岁。
  “11.7”大火最终被定性为一场大事故,而14个被大火吞噬的知青生命,也没有获得烈士称号,只留下了14个仅有姓名和出生年月的墓碑。

  傅小芳,女,1953年生,上海顺厂中学1969届初中生,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着火时,团长说,把那个傅小芳叫下来,别让她去。35团机关打字员,牺牲时才17岁。

  康高,男 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福安农场一分厂。后来一分厂失火,他为了抢救知青的财产,英勇牺牲了。他永远地躺在了他战斗过的福安农场。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李军(匡瑾),女, 1949年11月26日生,原籍江苏省丹阳市。上海育才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父亲是南京大学前校长匡亚明。上海知青,1968年9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10队农工班,历任战士、班长等职。1969年7月20日,为抢救落水战友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光荣献身,年仅19岁。8月8日,32団为李军举行追悼会。黑龙江省委员会于1975年11月21号授予烈士称号,团省委追认其为共青团员。中华英烈网(黑龙江)榜上有名。

  龚国幼,男,1952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5月与其哥哥龚国镛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18团(友谊农场)砖厂,仅仅工作了61天。1969年7月16日凌晨,砖厂食堂失火,他奋勇扑救,不幸壮烈牺牲,年仅17周岁。根据烈士的生前愿望,龚国幼被追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1973年,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革命烈士,由省民政厅颁发烈士证。
  1983年7月,由上海市南市区民政局换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沪烈字第005069号)。
  2013年10月20日上午9点,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如期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龚国幼烈士遗骨回归安放追悼会,龚国幼烈士遗骨回归故里。
  李志坚,女,原名李海婴。1952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华山路一个革命军人家庭。上海知青,1969年4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孙吴县腰屯公社河南屯插队。她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帮助同志,劳动专拣脏活累活干。她担任地民兵排副排长。在11个月中她三次代表集体出席了省、地、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70年,孙吴县新建奋斗公社,创业条件极为艰苦。李志坚积极响应号召,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边疆。1970年3月5日,这是她离开河南屯去奋斗公社的前一天。她带病坚持劳动,大伙劝她休息,她都不肯。她给食堂担水,当挑到第三担时,不慎滑落掉井,抢救无效牺牲。中共孙吴县核心小组根据她生前的申请和表现,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李志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970年3月13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发出唁电,上海市长宁区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学习李志坚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知青“战友”、社员们、乡亲们眼含热泪,把这颗圣洁的、鲜艳的花朵栽到了苍翠的杨木山上。
  刘振球,男,1951年生,上海知青,1968年9月18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859农场)畜牧连。1968年10月24日,在执行团部建菜窖任务中跳下菜窖救险,因菜窖横料断裂冒顶,壮烈牺牲,年仅16周岁。不久,兵团司令部下达命令,追认刘振球为革命烈士。

  祈宗祥,男,1949年3月6日出生,(1949.3.6—1970.4.20),男,汉族,祖籍浙江,上海人,高中文化,1969年毕业于上海船舶技术学校,下乡前是江南造船厂革委会成员(学生代表),共青团员;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生前担任60团六连代理副连长。1970年4月20日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宝贵生命,时年21岁。
  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0团(前进农场)6连,曾任副排长、排长、同年担任60团六连代理副连长。1970年4月20日晨,连队领导正在办公室研究工作。突然,连队营区传出一阵急促的报警铃声,祈宗祥闻讯后,首先疾步冲出门外,只见连队食堂浓烟滚滚,便不顾一切的带头闯进烟雾弥漫的炊事间。火源位于黑天棚的一角,为迅速切断火源,控制火灾的漫延,祈宗祥一跃而起,双手紧紧攀住黑天棚口临危而上,第一个接近火源,置身于危险之中。由于火势凶猛,人们发现他时,他已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宝贵生命,时年21岁。
  60团党委根据祈宗祥的生前表现和申请,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在全团开展“向祈宗祥同志学习”的活动。

  戚桂娣,女,上海知青,1949年9月24日出生,上海市继光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854农场)12连,不久成为女拖拉机手,次年担任机务班长。1970年夏,为厉行节约,领着全班用土法进行“废油再生”试验,10月17日,在炼制废油过程中不慎发生容器爆炸,被严重烧伤,虽经全力抢救,仍于11月26日牺牲,年仅21岁。团党委根据她生前意愿和表现,追认她为中共党员。当年的《兵团战士报》和《解放日报》报道了她的事迹

  祁智忍,1949年2月1日生于浙江绍兴,上海知青,1969年11月下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松岺区平岚农场。因救人牺牲,时年20岁。
  1970年7月9日中午,祁智忍和同窗好友王伟民在多布库尔河岸的桥墩边聊天,突然听到河中央传来呼救声,看到距离桥墩二十多米远河中袁忠明(同场知青)在水中挣扎,情况非常危急,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祁智忍挺身而出,连衣服都来不及脱,不顾一切地从桥墩边直接跳下河奋力游过去救人。
  祁智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纵身跳入乱石急流后到导致他的右小腿腓骨受伤骨折,此时受伤的祁智忍原本可以放弃救援,安然的退回桥边。可是在生死抉择面前他义无反顾,忍受着断骨的巨痛游向落水者袁忠明,凭着常人难以想像的意志力,在急流漩涡中推着袁忠明二十多米一直回到桥墩边,交给岸上施救的王伟民手中。而自己却因体力消耗殆尽,被无情的河水吞没,从此与我们阴阳相隔。祁智忍烈士牺牲时,时年20岁。现立墓碑葬于上海知青广场。
  湍急的河水带走的还有他未尽的理想和追求,但任凭时间的长河怎样的冲刷,都带不走我们对英雄的无尽的思念和伤痛。

  孙国平,男, 1953年9月27日出生, 祖籍江苏常熟,上海市长缨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
  1970年5月27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德都县永丰农场务农;
  1971年1月24日,场部工业大队木工车间突发大火,他冒着生命危险拆除电刨上的固定螺帽,以便将电刨抢运出去。因螺帽已生锈,延误了时间,刚拆到第三颗时,车间屋顶柁梁突然塌落,将孙国平砸倒,凶猛的烈火吞噬了他,不幸牺牲,年仅18岁。黑龙江省革委会追认孙国平为革命烈士。
  沈刚,男,上海知青,1971年下乡黑龙江省呼玛县。1975年3月5日,在三合村兴修水利工程时,不幸牺牲,县委作出《关于向沈刚同志学习的决定》。

  沈红宝,女 ,汉族, 1951年12月出生,上海市芷江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4月29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制材连(孙吴),是铁姑娘排的副班长,共青团员。1973年6月中旬的一天,女排在红光营砖瓦连劳动,在轱辘滚河打水时被激流卷走,冲向下游。因公殉职时年仅22岁。组织上根据其身前申请追认为中共党员。

  唐建一,1953年生,江苏泰兴人。上海知青,1970年5月参加工作。原上海市第二肺科医院总务科长、院党委委员。
  1970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师直喷火连工作,年年获得五好战士、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提起唐建一,那可在喷火连有口皆碑的战友。
  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唐建一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踏实肯干,乐于助人。1979年3月调入上海市第二肺科医院。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一贯认真负责,曾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
  1991年6月20日在湖南桑植地区澧水小茅岩煤矿考察时,为抢救一名被急流冲走的落水者,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终年38岁。现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田春良,男,1953年7月6日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浙江嘉兴市城郊港航管理处港航监督。
  1969年11月下乡赴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公社察哈彦大队插队落户;1975年5月,被选调到哈尔滨铁路局加格达奇铁路分局工作;1986年6月调入嘉兴市城郊港航管理处担任港航监督,先后在新塍和思古桥两个管理检查站工作。在港航工作的23年里,他始终在基层一线,默默无闻地服务着每一位过往船户,细心地呵护着身边的这条大运河。
  2009年2月16日的傍晚,田春良在带班巡航检查时,为救起一名落水的女船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月22日,嘉兴市举行田春良追悼会,为他最后送行。23日,嘉兴日报在头版以《无情的大浪淹没了有情的他》为题,介绍了田春良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清明节前正式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抚恤金。
  吴建国,男,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生前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直属值班团特务连副连长,1977年2月26日在追捕逃犯中不幸牺牲。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直属26团(宝山农场),历任农工、炊事员、饲养员、侦察排长。下乡不到一年,他加入了共青团。1971年,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2月,主动带队筹建木材厂。在吴建国的带动下,木材厂当年就建成并投产了,保证了开荒建场的需要。1973年,他和爱人小张一起退回了返城手续,愉快地重返边疆。吴建国大胆抓生产,使木材生产翻了一番。建立了14项规章制度,保证了生产的不断发展。1973年,吴建国得了严重的皮肤病,痛痒难耐,他坚持不离开连队,边工作边治疗。年底,他回上海探亲,经医生检查,确诊为皮肤癌,经过一个疗程,病情出现好转。可是假期到了,决定按期归队。
  1977年2月26日凌晨,一名正在接受审查的犯罪嫌疑人偷枪潜逃。时任特务连副连长的吴建国提枪带着卫生员从团部赶往案发现场,奋勇追捕逃犯。不幸的是,在同歹徒搏斗中,他头部负重伤,经多方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为表彰吴建国的英雄事迹,当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吴建国同志革命烈士称号;红兴隆管理局为吴建国同志追记大功一次;宝山农场党委授予吴建国同志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如今,在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吴建国烈士的照片和用过的物品。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永远屹立在北大荒。

  王凌汶,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4团(胜利农场)。1977年8月28日因救人后沙滩塌陷牺牲。经民政部、黑龙江省革委、兵团核准认定为知青烈士。

  徐本初,男, 1949年8月7日生,上海市北虹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
  1969年5月21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12团(名山农场)9连,先后任连队统计员、农业技术员;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调任12连连长;1977年3月7日,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年仅28岁。
  徐惠敏,(1952年----1969年10月),女,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
1968年8月30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江川农场)。曾任战士、教师。生前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江川农场)10连教师。
  1969年10月6日带领学生挖战备地道时,因地道塌方,面对十多个惊慌失措的学生,面对险情,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她们勇敢果断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们。她被泥土深深地掩埋,不幸牺牲,年仅17岁。1985年国家民政部授予徐惠敏革命烈士称号,并颁发烈士证书。徐惠敏墓现葬于上海知青广场。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8.jpg
  徐荣金,男,汉族,1953年生,上海市玉屏二中1969届初中生。上海知青,1969年11月26日到黑河爱辉县张地营子公社泡子沿一队插队。1980年在当地结婚,后调县供电局任线路维护工。1983年7月在维护供电线路时因公殉职,时年30岁。

  杨淑云等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七英雄:哈尔滨知青杨淑云、施宝慧,上海知青汪贵珠、朱慧丽、朱慧娟、李桂芬、檀文芳。中华英烈网上有名。
  1976年3月13日中午一场山火向尾山农场6队驻地扑来。不到10分钟6队的干部和知青全部冲到火场。经过10几分钟的激烈战斗,烈火被扑灭了200多米,火势得到暂时控制。突然从沟底刮起一股旋风,火头一下子又窜起来,战士们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7位女知青在扑灭山火中英勇地献出了生命。1976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授予7位知青“英雄战士”光荣称号。
  汪贵珠(1947年—1976年3月13日),女,上海知青,1970年下乡来到尾山农场。
  朱慧丽,女,1948年生;朱慧娟,女,1952年生,姐妹俩,上海知青,1970年下乡来到尾山农场。朱慧丽是农场菜园小队的副班长。
  李桂芬,女,上海知青,1970年下乡来到尾山农场,第六生产队农工,是一个“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的人。
  檀文芳,女,(1952—1976年3月13日),上海知青,1970年下乡来到尾山农场六队。原在菜园小队种菜。1975年春节前,队里急需一位羊倌,檀文芳就成了队里的放牧员。

  俞关兴,男,1951年生于上海,浙江绍兴人。1969年在复旦中学毕业。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
  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6团(新华农场)六连当战士。由于他劳动积极,关心照顾同志,在短短半年内,被评为“五好战士”,并被批准加入共青团。1970年2月20日,俞冒着严寒,主动承担室外爆破取土任务,和另一名知识青年在一条通往公路的田间道旁,打好炮眼,装上炸药,在点燃导火线后,突然发现有一辆满载乘客的汽车向爆炸区开来。在万分危急之际,俞从隐蔽处跃出,边挥帽子,边大喊“快停车!快停车!”汽车紧急刹住,车上28位乘客得救了,但俞被爆炸的火药炸成重伤,抢救无效,不幸于1970年3月14日上午10时40分去世,年仅19岁。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决定授予俞关兴“革命烈士”称号。俞关兴烈士的遗体安葬六连后的向阳山。黑龙江省委授予他“革命烈士”和“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在烈士墓地附近建造一幢300多平方米纪念馆,陈列他生前实物和英雄事迹的材料。1983年6月10日,民政部授予俞关兴“革命烈士”称号。中华英烈网上有名。

  袁志刚,男,上海知青, 1969年10月29日赴大兴安岭松岭区绿水林场三连,1970年5月15日成建制转为呼中区碧水林场三连。1980年8月15日因救落水青年而英勇献身。
1980年8月15日中午,上海碧水机修厂车工袁志刚去呼中办理调回上海手续。10年了。就要离开这青山绿水,回到黄浦江畔。站在呼玛河路上的人们焦急地呼喊:“出事了,有人落水了!”这时,只见平时不声不响的袁志刚,摘下手表,脱掉衣服,扎好绳索准备下水,人们看到他瘦弱的身体和冰凉刺骨的河水,惟恐他吃不消,劝他说:“你这身体不行,一两天就要回上海了,万一出事怎么办?”可袁志刚坚定地说:“见死不救,我心不忍哪!”还没等话音落地,他两腿已经离开了岸边,纵身跳人滚滚的波涛中。水深浪急,冲打着袁志刚身上拴的保护绳索,使他无法潜入4米多深的水底,怎么办?他抬起头,钻出水面,看到岸上400多只期待的眼睛,停顿了一刹那,只见他目光一闪,迅速解开了身上的绳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钻入水中……
  岸上拉着绳子的人们,看到袁志刚解掉身上的绳子,都骤然惊呆了!眼下,虽然是8月中旬的天气,可呼玛河的水怎能跟黄浦江的水相比,它的源头是长年不化积雪的大白山啊,人们怎能不为他捏一把汗呢。人们眼睛紧紧盯着袁志刚,只见他潜入水底,用手用力抓了一把落水的同志,然而,落水者背朝河面,两手死死地抱着一块大石头,袁志刚用尽全身力气也没拉动。十多年没下水的袁志刚顿时觉得呼吸困难,浑身像要爆炸似的,他只好松开手,钻出水面,眼见他,一边两手搏击着凶猛的河水,一边张嘴急促的吸了一口气,第二次向水中钻去。人们再也没见到袁志刚的踪影……
  在人生的旅途上,袁志刚虽然渡过了短暂的32个春秋,但却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袁志刚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詹宏开,男, 1952年1月生,上海知青,1969年6月下乡到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8团(850农场)22连任连部通信员,1969年12月1日在夜间战备执勤时遇害牺牲。詹宏开被兵团党委授予烈士称号,现安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张成齐,男,1950年4月出生,籍贯江苏泰州,毕业于上海虹口区四平中学。上海知青,曾下乡到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绥滨农场)八连任副班长。1970年3月26日在伊春市苔青村国防施工中负伤,同年4月逝世。4909工地指挥部追认张成齐同志为革命烈士,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后山的松林中。
  1970年4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发生了一场大火,共伤亡140余人,其中严重烧伤49人,死亡26人,是北大荒史上最为惨烈的伤亡事件。

  李冬生,女,生于1949年1月,上海市甘泉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知青, 1969年7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牺牲时年仅21岁。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胡莉娟,女,生于1950年12月,上海市甘泉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 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3班班长。牺牲时年仅20岁。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秦龙妹,女,生于1951年11月,上海市甘泉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3班副班长。牺牲时年仅十九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陈根娣,女,上海知青,生于1952年9月.1969年初中毕业,同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3班战士。、牺牲时年仅18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张桂莲,女,生于1952年10月,1969年初中毕业,上海知青,同年5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3班战士。牺牲时年仅18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朱国雄,男, 1953年4月20日生,上海市敬业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打井时遭遇塌方,不幸遇难。事后,农场团组织根据他身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朱绍德,男, 1950年12月23日出生,上海市虹囗区北虹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 1968年9月17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1营(红旗农场)3连4排,农工,共青团员。1971年2月10日在兴修水利的大会战中,被爆破飞来的冻土块砸伤头部,抢救无效,于2月28 日牺牲,年仅2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5-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牺牲的烈士。

谢谢介绍。知青烈士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5-5 10:56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 ...

谢谢大雁关注首评!知青烈士们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5-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其情可贵,其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年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历史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并熠熠生辉。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
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我们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目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目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该书单价100元。代理电话:15804618341。

QQ图片20210111172338.jpg (62.44 KB, 下载次数: 7)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5-5 12:04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谢谢少民不遗余力的宣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21-5-5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大哥介绍的知青名人里,看到了金训华的名字,记得那时候兵团还轰轰烈烈学习过他的事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5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21-5-5 18:05
范大哥介绍的知青名人里,看到了金训华的名字,记得那时候兵团还轰轰烈烈学习过他的事迹。

是啊,金训华,一代知青英雄烈士的典型代表!谢谢战友关注赏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5-6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3年6月10日,民政部授予俞关兴“革命烈士”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5-6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5-6 05:58
1983年6月10日,民政部授予俞关兴“革命烈士”称号。

谢谢战友分享补充!我一定吸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5-6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都被授予烈士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0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