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20|回复: 6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 年轻烈士的丰碑(天津)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7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4-27 11:42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          年轻烈士的丰碑(天津)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广大知识青年进入准军事组织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的大熔炉里锤炼,很快就拥有了“军魂”,拥有了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抢险救灾,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了与敌人搏斗,义无反顾,英勇牺牲,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大多被追认为烈士,但也有一些因各种原由榜上无名。这里也有安全事故,也有青春的冲动,也有无谓的牺牲;有的死的值得,有的可以避免,有的令人扼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历史就是这样,过去的就成为永恒。在英雄烈士面前,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充满敬畏和谦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牺牲的烈士。
   下面,按照京津沪哈及其它城市分别独立成篇作以介绍。这一篇为天津篇。


   李殿强(1950年5月—1970年8月7日),天津三中1966届初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直属高机连,曾任副班长。
   1970年8月7日下午4点多,一师七团学校的孩子们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忽然,一匹拉着一车货物的马因汽车鸣笛受惊吓狂奔而来,附近的人们随即发出了惊呼,远处的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发生的一切。“大家快闪开!”只见李殿强冲向了马车,他死死地拉住缰绳,但惊马力量非常大,1米、2米,马车拖着他继续前行了100多米,速度才慢慢降了下来。而李殿强终因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上,满载着一车货物的马车从他身上轧过后才停了下来,行人和孩子们得救了。李殿强因脾脏破裂,抢救无效而英勇牺牲,被人们赞为:勇拦惊马的好知青!
   1970年8月13日,兵团一师直属高机连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党委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和表现,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兵团政治部号召全体指战员、职工群众向他学习,李殿强被当地群众誉为刘英俊式的英雄。
   1973年5月17日,国家内务部向英雄家属颁发了“光荣纪念证”;1974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刊发文章报道他的事迹,他生前就读的母校所在地天津河北大街党委号召广大青少年学习李殿强。1983年7月23日,李殿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中华英烈网(黑龙江)榜上有名。
   刘学文,男,1949年11月2日生于天津,汉族,身高1.76米,兄妹3人,他排行老大。1968年10月15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6团(二龙山农场)2营13连,任木工班长;
   天津市第40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共青团;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75年6月8日在抢救井下北京知青黄习阳同志时落水,不幸牺牲,年仅26岁。

   马秋东,男,1949年出生,天津市河北区人, 1957年入学,就读于天津市39中学,1958年在校加入少年先锋队,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6年初中毕业。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
   1968年7月下乡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师29团(双鸭山农场)5连;1970年调到兵直63团(汤原农场)二营四连,历任战士,汽车司机,汽车班长等职。1970年3月,部队进入伊春市三岔河地区构筑坑道,他驾驶一辆解放牌运输汽车参加施工。4月25日,马秋东驾车去三岔河23公里队装运木材。到达后,将车停放在路侧,自己下车去和战友们一起搬运木材,准备装车。此时,浩良河林场的一台装满原木的大拖拉运材汽车,从山上沿公路而下,车上坐着数名工人。林区的运材公路,路面狭窄,运材汽车型大体长,装载原木行驶时,梢长幅宽,占满了整个路面,其它车辆和行人都只能让开,不能错过。因此,马秋东的汽车虽然停在路的一侧,但仍然阻挡运材车通过,即将驶来的运材车虽看到路侧有车,可能相撞,但由于装载重,坡度陡,刹不住车,仍继续向前行驶。马秋东见状,立即奔向自己的汽车,欲将车挪开躲让。可是说时迟,那时快,当车还没有完全让开时,运材车已经来到,撞坏了车厢,汽车翻倒路旁坡下,运材车只是被擦了一下,安全通过,但马秋东同志却因胸腔受强烈撞击,当即壮烈牺牲。如果马秋东同志当时稍有犹豫考虑自己的安危,而不去抢救车辆,任两车相撞,则运材车惯性大,撞击力强,两车都会车毁人亡,但马秋东同志不是只顾自己,而是急于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临危不惧,英勇抢险,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时年20岁。兵团党委和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马秋东同志“革命烈士”称号。63团和浩良河林场的领导及同志们沉痛哀悼,隆重祭奠,就地安葬在三岔河九公里处的山上,立碑永志。
   孙连华,男,1948年11月生,祖籍江苏丰县人,天津市南仓中学高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 1970年4月28日在扑灭荒火、返回连队的途中,在茫茫的黑夜,因陷入沼泽而牺牲,时年22岁。
   1968年9月21日,奔赴黑龙江生产兵团4师43团(兴凯湖农场)8连,成为一名兵团战士。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表现积极,很快被被提为排长。这期间,他应邀参加了天津市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代表,1969年10月1日参加了在北京国举办的国庆二十周年大会,在观礼台上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从北京返回兵团后被任命为营见习政治干事。1970年4月1日,党组织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70年4月27日,孙连华骑马到距离营部20多公里的32连去执行任务,赶在傍晚前抵达连部。当行至距连队很近的地方,发现远处草甸子中浓烟滚滚、火焰升腾,他知道那里距中苏边境线很近。在春风的作用下,火情迅速蔓延、扩散,大有燎原之势。如果那火烧入不远处的松林地带,不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还可能越过国境线进入苏联,后果不堪设想。暮色中,孙连华看到许多解放汽车载着解放军边防部队指战员奔向出发地点;附近的兵团连队也吹响了集结号,铁牛载着兵团战士前往火场。火警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孙连华没有犹豫,策马挥鞭,奔入扑火大军之行列之中。赶到火场,天色渐黑,他翻身下马,脱下上衣当扫把,与解放军边防部队指战员和附近兵团连队的战士们一起并肩顺风奔入火海,开始了灭火战斗。经过五个小时的奋力扑救,大甸荒火基本得到控制。
   孙连华与战友们为扑火,不知不觉地深入草甸纵身达十余里。在返回途中已是午夜,草塔头密布,鬼影重重,天黑不见五指;水泡子纵横,随时都有陷入灭顶之灾的危险。饥渴与寒冷在折磨着勇士们。他与战友们在地形在复杂的草甸中一脚深一脚浅的艰难摸索前行,有的战友坚持不住就倒在荒甸中。他招前呼后、照顾战友一起拼尽全身力气,在荒甸中突围。时间大约第二天凌晨,他听到高岗上有人呼喊他的名字,他知道马上就可获救了。他向呼喊声的方向走去,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了。他突然被陷进冰缝中,两腿麻木再也无力上来。当天亮时,战友们赶到他身边营救时,他已永远地长眠在黑土地上。发现他时,他手里的冲锋枪指向天空,子弹已经打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士孙连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孙连华从小学雷锋,助人为乐,一次上学的路上,他见一位孤老太太行走困难,便将老太太送到家中。从此,他每周都要到老人家中帮助干活,直到离开天津。孙连华从一个大水坑边走过,听到有人喊救命,他奋不顾身跳下坑去,救起两名落水儿童。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掉大会,号召广大兵团战士向孙连华同志学习。同时,还印发了关于孙连华事迹的宣传材料,通过报纸、广播、演唱会,幻灯等形式广为宣传。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授予孙连华“革命烈士”的称号,并追记一等功。天津家乡人民,也开展了多种形式地宣传纪念活动:《天津日报》发表《朝气蓬勃干革命的榜样——孙连华》的长篇通讯,还转载了烈士的日记和战友们的回忆文章;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孙连华事迹为题材的连环画;北郊区革命委员会在孙连华烈士生前的母校——南仓中学举行万人大会,弘杨孙连华保护国家财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号召广大师生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好好学习做革命事业接班人。

   杨淑兰,女,汉族, 1951年1月出生,天津市西南楼中学 1967届初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
   196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师直工程连,任班长,后调制材连,任排长。她带领战士完成多项艰巨任务,做出优异成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排被1师党委授予“铁姑娘排”荣誉称号。1973年6月中旬的一天,女排在红光营砖瓦连劳动,在轱辘滚河打水时被激流卷走,冲向下游。遇难时年仅22岁。

   俞启,男, 1966届老高中生,天津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查哈阳农场)3营22连(今稻花香分场13队),任武装连排长。1971年7月16日,在武装泅渡演练时,不幸溺水身亡,被追授烈士称号。

   余祈,男,天津知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查哈阳农场)武装连战士 。1970年7月16日,在诺敏河进行武装泅渡中与于长胜烈士一同牺牲,牺牲时还没舍得扔掉钢枪和子弹。被追认为烈士。
   1970年4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发生了一场大火,共伤亡140余人,其中严重烧伤49人,死亡26人,是北大荒史上最为惨烈的伤亡事件。

   赵学云,女,生于1951年,1968年初中毕业,天津知青,同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3班战士。牺牲时年仅19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徐秀桂,女,生于1950年,1968届初中毕业生,天津知青,同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战士。牺牲时年仅20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记三等功,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1970年5月2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3营41连打鱼排织网班7名天津、北京、哈尔滨女知青在补完渔网后在排长刘长发带领下来到黑龙江中的一个岛子上。傍晚返回,当船行到女儿湾时遇风浪,小般沉没,排长刘长发、哈尔滨知青许淑香、刘毓芳、孙艳,天津知青章秀颖,北京知青贾延云、李金凤不幸身亡,因公牺牲。
   章秀颖,女,1948年生,天津河北大学附中老高二学生,天津知青,1969年年6月7日下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7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其情可贵,其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年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历史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并熠熠生辉。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
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我们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目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目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该书单价100元。代理电话:15804618341。

QQ图片20210111172338.jpg (62.44 KB, 下载次数: 7)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112216vvw39dwfngtweive.jpg (95.93 KB, 下载次数: 7)

主人公范学新(左)

主人公范学新(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27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4-2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7 13:25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诚谢少民战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7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新植关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4-27 15:35
谢谢介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谢谢分享赏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0 10: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