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961|回复: 10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九) 英模辈出的黑土地(哈尔滨及其它)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1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4-16 11:44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九)
      英模辈出的黑土地(哈尔滨及其它)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且孕育出伟大的北大荒精神,是英模辈出的黑土地。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雄模范。
   北大荒知青这一代人,接过前辈的奋斗旗帜,继续屯垦戍边,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新的辉煌。他们中有的是当年胡耀邦总书记亲自组织的以杨华为代表的一批开发北大荒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有的是北大荒开荒“第一犁”的女拖拉机手刘瑛、梁军、董延兰等老知青;有的是农业、科研、农机、畜牧、医疗卫生等各条战线的行家里手,有的是参加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有的是像徐吉吉、贾爱春那样的“第二次下乡”的知青典型,有的是多次放弃上大学机会,甘于平凡、奋斗不止的无名英雄……;还有许多返城后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事业有成的出租车司机、修脚工、掏粪工……;有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忠骨融入黑土地……。群英荟萃,感人肺腑。他们职位不高,品德高尚。是金子总会发光,平凡中彰显伟大,英雄来自于人民。他们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泥土芬芳,她们用行动诠释了自己青春芳华的别样风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模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现将他们按京津沪哈及其它分别成篇呈现于此。这一篇为哈尔滨及其它篇。


   梁军,女,1930年4月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哈尔滨知青。新中国有了第一位女拖拉机手,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原型就是她。1950年成为第一支女拖拉机队队长,1950年8月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1年当选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
   1947年5月,17岁的梁军进入由黑龙江省在德都创办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学习;
   1948年2月,梁军报名参加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北安开办拖拉机培训班;
   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同年12月,被选为亚洲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去北京参加了会议,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50年9月,她被选为全国劳模,去北京参加会议,见到了毛主席;
   1951年,梁军被送到北京农机学校深造。第二年暑期,她就被抽出来备考高等学校,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后,梁军走进了哈尔滨市农机研究所。
   之后,历任拖拉机厂厂长、农机总站负责人、农机修造厂厂长,几乎每一个与农机有关的单位,她都工作过。30年以来,除了做好农机管理方面的工作,她还主持了三条国外生产线的引进理论工作,并成功的主持引进了日本丰田汽车维修检验线,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农机厂重现生机,成为哈尔滨的“小明珠企业”。除此之外,梁军还主编了《国外农业机械化》等书。
   1990年5月,60岁的她从哈尔滨市农机局总工程师岗位上离休。
   董延兰,女,1934年8月生,辽宁庄河人。她是垦区第一批女拖拉机手中的一员,翻起了友谊农场第一犁,是友谊农场建场初期的著名劳动模范之一。先后被评为农场管理局级劳模2次,省农场总局劳模1次,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6次,省特等劳动模范1次、全国、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986年,她成为农牧渔业部授予的全国百名优秀政工干部之一。在友谊农场工作的23年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北大荒人,她用朴实的性格展现了北大荒女儿的风采。
   1953年9月1日,十八岁的董延兰,在哈尔滨王岗机校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11月,国务院发出在黑龙江省三道岗地区建设大型谷物农场的通知后,董延兰积极报名,参加了友谊农场第一批拖拉机手训练班。在这里,她结识了从祖国四面八方来的女拖拉机手学员刘瑛、何晓霞、李晓、杨君慧等。
   1955年3月,董延兰和来自祖国各地参加友谊农场建设的195名男女拖拉机手,怀着激动的心情,云集到福利屯接收一批外国进口机械。三月五日夜晚,她们驾驶着崭新的拖拉机向友谊农场出发了。五月二日,是董延兰难忘的日子。友谊农场开荒典礼大会在一分场二队(今三分场二队)举行,场长王操犁和苏联专家讲完话后,董延兰同志代表全体开荒职工讲了话。她提出保证,以每天完成九十响的速度完成一分场四千五百垧地的开荒任务。场长王操犁宣布开犁后,队长亲自为董延兰开车,她扶大犁,向千古荒原宣战了。自此,犁起了友谊农场垦荒史上的第一犁沃土。开荒的第一天,董延兰的六号车组,创造了一百一十二亩的好成绩。开荒结束,董延兰被评为开荒模范。
   由于董延兰在开荒建场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农场党委推选她参加第一次世界女工代表大会。1956年6月14日,正式出席了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女工代表大会。
   1977年7月,董延兰临危受命,担任了农垦216机械厂 (后改为连珠山机械厂) 厂长。
   1980年,调任佳木斯肉联厂任党委书记,直至退休。
   2014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80岁。
   冯继芳,女,1946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海伦市,哈尔滨第十八中学学生,哈尔滨知青,1963年参加工作。黑龙江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标兵,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3年6月30日自愿下乡到黑龙江省赵光农垦局东方红农场29连,成为了畜牧队有名的“养鸡能手”。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年底评为“赵光农垦五好职工”。
   1964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评为北安县“优秀共青团员”、“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学习雷锋标兵”等先进称号;
   1964年6月被树为“黑龙江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标兵”,并参加了黑龙江省委召开的知青代表座谈会,由李范五省长亲自主持,亲自接见知青代表。
   1965年经赵光农垦党委批准,冯继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后,冯继芳连续三次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1973年3月被评委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并且参加了省劳模代表大会。同年5月参加了第五次黑龙江省共青团代表大会,同年选为黑龙江省妇联常委、委员,并出席了黑龙江省妇女代表大会。1973年9月,冯继芳作为北大荒垦区唯一一位知青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
   1976年返城,在农垦建筑总公司工作。
   曲雅娟,女,1952年生,哈尔滨知青,1968年8月参加工作。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典型,曾被评为一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1969年二十年大庆的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接见。原任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纪检委副书记。
   1968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7团(赵光农场)。
   1969年17岁时在一次劳动中被铡草机铡断了手。她被评选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她的事迹从连队讲起,从营讲到团,又从团讲到师,一直讲到沈阳军区。曲雅娟作为那个年代的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参加了1969年二十年大庆的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接见。
   1970年满18岁入党后,历任副营长、副教导员、68团政治处副主任;
   1972年春天,曲雅娟被推荐到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学习,作为知青和工农兵学员的代表,她又被选为省委委员、团省委常委和学校的党委常委;
   1975年春天,大学毕业的曲雅娟又回到了当年工作过的那片黑土地,被任命为兵团一师农大党委副书记;
   1979年,调到哈尔滨青年农场任政治部副主任,后来又调到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当文书。又从头干起,二十多年里,当过人事处的副处长、处长,校监察室主任和校纪检委副书记。
   孙俊福,男,1960年生,1976年初中毕业,北大荒知青,1976年10月参加工作。黑龙江垦区宁安农场林业工人,人称“山林之子”,他坚持二十几年在深山老林植树造林,植树一千多万亩五十多万株,把北大荒的老爷岭、张广才岭十几座秃山都栽满了绿树。他以大山为伴,与森林为伍,在荒山野岭中,克服重重困难,用火热的青春和汗水,绿化着荒山。
   1976年10月,初中毕业才16岁的小俊福和二十余个伙伴来到黑龙江农垦宁安农场长丰林场当了一名植树工人。一件平凡的工作一旦在心中变得神圣起来,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发出璀璨的光芒。几年的工夫,小俊福由刚当植树工人时最年轻的一个,变成了造林队资格最老的造林好手。在1979年-1982年期间,他比一般工人多植树十万余株,是全场植树最多的一个,且成活率高达89%以上,高居全场之首。
   1989年,他去深山植树,5岁的儿子被蛇咬中毒,因延误治疗而夭折。但是他仍不改初衷,与林场工人一道完成了十几座荒山秃岭的植树任务。10多年间,他植树48万株,经林业部门检验,成活率、保存率均居黑龙江农垦林业承包户之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全省开展向孙俊福同志学习的活动,全国总工会也做出了向孙俊福学习的决定,孙俊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入选《北大荒英雄谱》。获得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刘宝军,男,汉族,1956年9月17日生,籍贯辽宁省康平县。哈尔滨知青,1976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哈尔滨市交通警察支队政治处干部。
   1976年在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局农场参加工作;
   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
   1979年-1988年任哈市第37中学教师;
   1986年-1992年哈尔滨市人民警察学校;
   1992年至今哈尔滨市交通警察支队政治处。
   1986年被当时国家体委授予篮球国家级裁判,随后被哈尔滨市公安局按特殊人才调入。近年来多次荣立黑龙江省公安厅二等功、三等功及市局嘉奖。
   葛柏林,男,1946年生,佳木斯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获得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全国种粮十大标兵”称号。北大荒家庭农场第一人,在全垦区20多万个家庭农场中,无论经营规模、现代化程度,还是粮食产量、销售收入,都独占鳌头。
   1968年6月18日高中毕业后下乡来到了黑龙江省859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历任连队农工、统计员、排长、连长、指导员当到分场场长兼党委书记。
   1985年创办家庭农场。1985年春天他踏进这片荒凉不毛之地至今,在三江平原腹地,开荒2000多亩,建起了拥有耕地7千亩,林地2千亩,湿地900亩,总经营面积1万多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已生产出粮豆1.2万吨,实现粮食销售收入1千多万元,为国家、农场缴纳各种税费210万元,共挖排水沟150公里,土方30万立方米,田间路15公里,在农田建设方面投资120万元。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深松机、割晒机、扬场机、输送机、喷药机等全套世界一流的30多台农业机械。
   199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多次荣获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全国种粮十大标兵”的奖状。2015年8月,葛柏林的家庭农场和旅游景点还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全国百佳农家乐"荣誉称号。
   刘木芝,女,1938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齐齐哈尔知青,1952年参加工作。
   1952年6月13日下乡到黑龙江省跃进农场,历任拖拉机手、车长、机务队长、生产队长、跃进农场修造厂厂长、副场长等职。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她出席了中共黑龙江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委委员;1978年出席了黑龙江省劳模大会,荣获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78年,跃进农场修造厂被命名为“省大庆式企业”。10月,刘木芝作为黑龙江省的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总候补执行委员。1984年参加国庆观礼。
   黑龙江省第四、五届省委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多次被授予黑龙江省特级劳动模范、农业部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刘文弟,男,河北知青,1955年,作为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领队下乡到黑龙江省萝北农场。1985年五一节,出席了1985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受到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原在共青农场勘测设计室工作,他经常深入现场指导施工,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刘晓燕,女,1952年3月10日出生,湖南省衡山人。北大荒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853农场农业副场长、高级农艺师,荣获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农垦总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68年在黑龙江省853农场参加工作;1971年-1975年,在连队科研班工作;1979年任农业技术员;1983年-1990年,任二分场农业参谋、农业副场长、场长;1991年12月-2007年,任853农场农业副场长。2007年退休。1992年至1995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学习;1995年本科毕业后晋升高级农艺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曾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并分别获得农垦总局和红兴隆管理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授予总局、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
   在农场主抓农业生产工作中,刘晓燕曾参与国家和黑龙江省粮豆高产丰收项目,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一等奖。因土豆高产攻关被黑龙江省科委评为先进工作者。1996年,在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主抓水稻开发,调整种植结构使水稻种植面积由3000亩发展到40万亩,提高了农场经济效益。

   刘玉秀,女,1951年生,齐齐哈尔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尖山法庭庭长,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办案,秉公执法,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庭长”之一。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9团(尖山农场),曾任团招待所长;1980年11月,刘玉秀调到农场法庭任书记员;1990年,她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律专科毕业证书,后任法庭庭长;年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办案;1993年5月21日腺性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肺。9 月4日,她又坐在尖山法庭庭长的位置上。
   一个庭长,一个助理审判员,一个法警的三个人的小法庭,1992年审结各类案件76起,1993年审结103起,1994年审结110起,无一上诉,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庭长”之一。199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优秀法官”;1998年英年早逝,享年仅47岁。
   刘玉秀说,生和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儿,有限的生命献给了黑土地的事业,便是无限的永恒。

   卢玉财,男,汉族,1945年1月出生,山东荏平县人,初中文化。大庆知青,1960年1月在大庆星火牛场参加工作。黑龙江省江川农场生产队长,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1965年调入黑龙江省万宝农场(江川农场),历任农工、排长、副队长、队长。曾三次获红兴隆管理局劳动模范,获二次农垦总局劳动模范。1977年3月入党;1986年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韩印,男,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营(红旗农场),一直从事酿酒工作,历任松花江白酒厂厂长、北大荒酒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国家级评委、中国第六届评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酒业协会高级顾问。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姜恩涛,男,1950年9月30日生,汉族,辽宁省丹东市人。哈尔滨知青,1968年11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历任哈尔滨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哈尔滨市就业管理局综合处处长、培训处处长。曾任政协哈尔滨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1968年11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7连;1974年7月在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技校学习;1976年8月起在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先后任技校教师、六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工学院副院长;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4月调入哈尔滨市劳动局后,历任哈尔滨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哈尔滨市就业管理局综合处处长、培训处处长。曾任政协哈尔滨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09年11月11日病逝,享年59岁。
   姜恩涛同志参加工作四十余年来,从事多个岗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勇挑重担,默默奉献,在哈尔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哈尔滨市劳动保障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得组织的信任和同志们的认可。多次荣获哈尔滨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哈尔滨市市级优秀教师、市政府嘉奖等荣誉。

   梅树生,男,哈尔滨知青,1955年参加工作。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之一。
   1955年12月27日,哈尔滨青年垦荒队在梅树生等人率领下一行104人,奔赴黑龙江萝北地区参加垦荒建设。身患严重关节炎,仍然坚持在北大荒创业。时任哈尔滨庄股份有限公司经理,1985年五一节,被评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梅树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1985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受到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
   邵玉琨,女,哈尔滨知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7团(普阳农场)十四连“三八包车组”包车组长。在开荒建点中14连“三八”包车组表现出色。苦战二十天,吃住在车上,开荒6000亩,创全团最高纪录,节约成本1万元,荣获“三八红旗包车组”称号,邵玉琨成为城市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先进典型。

   唐平,女,哈尔滨师院附中高中毕业生,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水利厅机关刊物《水利天地》副总编。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3连,农工排战士;1973年经推荐,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1976年3月,在北大入党;1976年大学毕业,在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唐平毅然报名回边疆务农,《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唐平等6名北大应届毕业生志愿返乡和到边疆务农的消息。
   重返北大荒后,她到队里的学校当了老师,后来她又当上了连队的指导员,被调到团部机关当宣传干事。她与她走时即相爱的人结了婚。
   返城后,调黑龙江省水利设计院工作,担任过人事处副处长,省水利研究所任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现在省水利厅的机关刊物《水利天地》任副总编;
   1985年唐平和曾风雨同舟的丈夫平静地分手了。现在唐平在哈尔滨过着清静的生活,咀嚼着过去曾拥有的一切。
   王玉林,1959年生,54岁,哈尔滨知青。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哈尔滨市物业供热集团锅炉供暖公司仓库保管员,哈投公司南岗第三分公司档案员。
   1982年,刚刚下乡返城回来。从那年起,他先后照顾帮助了36位老人,其中有20位已经离开了人世。1994年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之时,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注册的青年志愿者。
   1998年3月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王玉林在哈尔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前,“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旗下已拥有志愿者4000多人,活跃在哈尔滨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上街打扫卫生,挥锹装垃圾,植树种草,美化家园,维持交通秩序,祭扫烈士陵园,定期到孤儿院、福利院照顾病残儿童和孤寡老人的起居生活……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爱心,奉献自我。
   王玉林先后获得省、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省五四青年奖章、省劳动模范、省百名道德模范、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志愿服务银质奖章。
   王玉林说,“我今年已经58岁了,快要退休了,但我仍然坚定信念要一直做下去,因为‘志愿精神’已经与我的生命连在一起。我奉献的同时,收获远远大于付出,它让我的人生更加丰足,更加有意义。即便将来我退休了,我也会用更多的时间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将所得铭刻于心、所想付诸行动、所为回报社会,但弘扬雷锋精神的伟大事业,还需要青年志愿者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朱超兰,女,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到九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9团(绥滨农场)
返城后,她与丈夫又回到绥滨农场,依靠养猪发展起自己的家业,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生猪专业养殖户。2003年,农场大力提倡发展养猪业。朱超兰知道此事后,便和丈夫商量要返回第二故乡发展养猪业。丈夫有些不解,而她的回答是:感谢第二故乡的养育之恩。
   朱超兰得到丈夫的同意后,把在哈尔滨的家产毅然变卖了,将产业挪到了绥滨农场第四居民组,建起了万头肥猪养殖场。事不遂人愿,她刚落户农场不久,猪市下滑,很多人劝她赶快抛售。朱超兰却坚持说:“市场就是有风险的,如果遇到风险就跑,那还能干成啥事?”
   在朱超兰的带动下,周边的猪舍全都跟着按兵不动。她开始追寻科学的养殖方式,按照三斤料一斤肉的比率实行倒推养殖法。所雇的员工掌握不了技术,她和丈夫便亲自下猪舍,指导各项生产,就在生猪市场价格最低时,依然保持生猪年出栏超万头,且每头猪效益都保持在50元以上。
   朱超兰并没有自己捧着养殖技术“吃独食”,而是将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周边的养殖户。她在自己的操作间里设置了现场教学课堂,用闭路监控系统向他人传授技艺。一次,朱超兰和丈夫驾车亲自跑到第三居民组、第十一居民组传授养殖技术。大家都要付给辛苦费,可她却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大家好了我就高兴。”在朱超兰的带动下,这里的养殖规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年出栏头数又增加4000多头。
   朱超兰总是说:“我一个人富了是自己努力的,大家富了是我报答第二故乡的行动。”不管谁到猪厂请教,她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有时还要把自己的技术人员派到其他人家进行技术指导,从不收取一分钱的报酬。朱超兰的无私奉献,使片区内推行了三元杂交养猪模式,养殖实现了“五个统一”,养殖成本每头降低23.3元钱,疫情发病率为零。

   朱莲英,女,鹤岗知青,1966年4月乡到黑龙江省597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9团)。朱莲英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巾帼银莲”。她在农场工作的30多个年头中,从事金融工作就达27年之久,直至在597农场农行行长的位置上退休。其间,她曾连续13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1988年先后被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所领导的单位也多次被评为红兴隆管理局和农垦总局先进单位。

   左静,女,汉族,1962年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北大荒知青,1978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生前系济宁市市中区福利树脂厂职工。
   197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黑龙江省853农场当过农工、教师、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到山东省济宁打工,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与追求。2001年在济宁病逝,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妇联分别发来唁电,济宁市委、市政府等单位送了花圈,当地报纸、电视台均作了报道。2001年3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总局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北大荒的好女儿”称号。
   左静是一名从黑龙江到济宁异地打工的流动党员,入党十多年来,她不论到了哪里、做什么工作,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时刻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都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她视党籍为第一生命,来济宁打工后不久,没迁移户口、无固定工作,却惟独转来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她干的虽是临时工,却没有任何临时观念,以厂为家,爱岗敬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积极献言献策。她先后多次无偿献血,关心帮助单位残疾职工。在确诊为肺癌后,仍然忘我工作,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2001年4月,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向左静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分别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北大荒的好女儿"等荣誉称号。

   孙文珍,女,1952年生,杭州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852农场四分场卫生院助产师,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852农场)五分场12连她曾担任过饲养员、养鹿工人、建筑工人;1971年开始从事医务工作,当卫生员;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分场领导派孙文珍去杭州红十字医院学习助产技术。一年后她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852农场四分场卫生院工作。在她从事助产护士工作的10多年间,共做人流手术700多例、取环和上环手术600多例,接生婴儿410多个,从没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连年被评为八五二农场、红兴隆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
   积劳成疾的她得了胰腺癌。1988年,无情的病痛折磨使她几次昏倒在工作台前,卫生院领导决定送她去杭州市医院接受治疗。1989年3月,北大荒的好女儿、年仅39岁的助产师孙文珍病逝。
   临终前她给党小组写下遗言,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弥留之际对母亲说:“妈妈,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拿到北大荒去……我有一个家在东北,我要到北方去。”
   按照孙文珍的遗愿,她的骨灰从杭州市运回北大荒,安葬在她最初的工作地点——八五二农场五分场十二连。孙文珍的事迹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播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庞振声,男,1950年生,温州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江滨农场)七连。浙江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现任温州公交集团第一汽车公司机务科科长。
   1979年任温州市公交集团第6路车司机,开了23年公交车;1994年11月任温州市公交集团第六行车组组长,获得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2010年11月16日庞振声退休,温州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杜显章高度评价他为温州的公交事业发展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陈萍 女,1949年9月出生,河北人。鹤岗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副主席。
   1968年10月~1971年9月,下乡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知青;1971年9月~1984年4月在鹤岗市第三中学、第十六中学任教师;1984年4月~1993年9月在鹤岗市委讲师团、统战部任科长;1993年9月至今任鹤岗市工农区统战部部长,政协副主席。
   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统战工作政策,积极调动工作对象积极性,为市、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做贡献。积极宣传统战政策。在第四、五市全体统战理论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所在的工农区委统战部被评为全省统战系统先进集体。她个人被评为全省统战系统模范工作者,省优秀侨务干部,市扶贫解困先进个人。个人业绩曾被《政协委员风采录•黑龙江》等大型辞典载入。
任桂珍,女,1949年12月20日生。北大荒知青,1966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原任黑龙江省饶河县珍宝岛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1966年2月-1977年5月,下乡黑龙江省饶河县饶河大队二队插队;1977年5月-1986年,任饶河县白酒厂工会主席、妇女主任、计划生育助理、保管员;1987年-1995年,饶河县白酒厂工会主席、常务副厂长;1995年-1997年,饶河县白酒厂副董事长、常务经理,主持公司工作;1998年-2006年任珍宝岛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5月,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黑龙江“百行百业女性创业精英”称号;2002年3月荣获饶河县“首届十大女杰”称号;2000年荣获中国酒行业二十世纪“世纪金星金奖”;2002年9月荣获双鸭山市“安康杯”先进个人;2000年荣获“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先进个人;2002年3月饶河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为代表活动先进个人;2006年5月饶河县政府授予为劳动模范;2003年由新世纪女杰组委会评为“新世纪龙江女杰”;2006年被饶河县工商联合会评为“优秀会员”。
任铁英,男,1947年生于哈尔滨市,祖藉山东郓城。中学毕业。北安县知青,1964年下乡北安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曾担任过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乡长,北安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后任《黑河日报》社副总编辑、黑河市新闻协会主席。现任中俄集邮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知青先进典型,曾受到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奖励。

   谭成英,女,四川宜宾市三中初中毕业生,宜宾知青,1976年参加工作。她是因受金训华事迹感染,主动要求到边疆插队的108个四川宜宾知青中的一员。现任逊克县百合村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
   1976年春天她来到了逊克县百合村当赤脚医生,并回宜宾进修了妇科和儿科;
   1978年知青大返城时,她和所有知青一起回到宜宾,被安排的运输公司当乘务员;1979年11月26日,告别了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又从宜宾回来了,回到了逊克,回到了百合村。她说:“城里不缺我一个人,可百合村太需要我了。”从1985年开始,谭成英自办了专为农民服务的“平价医院”。医生护士就是她一个人,不收挂号费,药品都是出厂价,诊断和检查费用都比城里医院便宜很多。这些年她们家为乡亲垫付的医疗费有5万多元。
   她当30多年赤脚医生,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女医生,被誉为“北疆美丽的百合”。至2001年她接生1000多个孩子,没出现一例事故。到她诊所候诊的人从屋里排到门外,谭成英成了当地最好的妇科和儿科医生。她不仅是全国的优秀乡村医生、各级的优秀共产党员,还获得过“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王殿欣,男,河北知青,1955年11月12日率河北垦荒队103人赴黑龙江省萝北县,任河北庄“庄主”(共青农场)。

   王太平,男,北大荒知青,原任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省特等劳动模范张守常“东方红”-54型拖拉机机车组的第四任车长,冀州市信都肠衣厂技工,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河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85年,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拖拉机驾驶员,开始担任省特等劳动模范张守常“东方红”-54型拖拉机276号车组第四任机车长;1991年王太平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其带领的276号车组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标兵车组”;1994年3月,王太平因故从二龙山农场调到冀州市国营汽车大修厂工作。为发挥其技术特长,他被抽调到冀州市农机修造厂,协助生产出口赞比亚、坦桑尼亚“圆盘耙”农机具,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审核,王太平享受河北省劳动模范政治、经济待遇。如今,王太平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岳文祥,男,1957年6月生,北大荒知青。原任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第三管理区区长,现任大西江农场水务局局长,荣获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张培学,男,1944年6月生,山东省沂水县高桥公社人。北大荒知青,1960年参加工作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原任绥滨农场副场长。
   1960年在国营绥滨农场第十生产队当农业工人;1967年到第十五生产队当机务工人,;1968年任第十五生产队队长;1969年12月入党;1979年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任绥滨农场副场长;1984年调离农场。
   张守常,男,1942年生,山东掖县人,支边青年, 1959年投奔哥哥从山东来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初为驾驶员,后为“东方红-276”号拖拉机车长,二龙山农场一分场场长。
   从1978年起,张守常年年是各级劳模,其中两次被评为省劳模,一次农垦部先进、三次农场总局特等劳模,1991年又是省特等劳模。26年间,东方红276号车节约油料、修理费 12万多元,可买同类车型5台;26年间,东方红276号车完成作业量35.7 万多个标准亩,等于多干出10年的活;26年间,东方红276号车一直未大修, 保持额定动力,一应如新。精于驾驶、保养、维修,276号车30年无大修,被命名为“张守常模范车组”。
   1997年,洛阳拖拉机厂派人再次来到二龙山农场,以隆重的仪式和崇高的礼仪赠送最新产品——“东方红—1002”大马力机车,同时奖给这个车组1万元奖金。就这样,这台“东方红276号”拖拉机被“请”回了洛阳拖拉机厂,陈列在工厂的荣誉室里。
   张新民,男,1953年8月生,黑龙江省富裕县知青,1972年参加工作。曾任七星泡农场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现任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第二管理区主任。北大荒十佳公仆、黑龙江省劳模、省及农垦总局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72年在富裕县繁荣种畜场场参加工作;1979年调七星泡农场22队做瓦工;1987年任生产队统计兼工会主席;1995年6月任19队党支部书记,后任19队、5队生产队长;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4年至今任七星泡农场第二管理区主任。
   赵未,1931年2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因家庭贫困,就学几年后便辍学在家随父熬糖稀做买卖。是友谊农场建场初期的著名劳动模范之一。历任友谊农场九分场机务副场长兼技师,一分场和八分场机务副场长等职。
   1948年参加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拖拉机手训练班学习八个月;1954年11月调友谊农场,先在哈尔滨王岗技校学习,提前毕业后来到友谊农场,进行开荒生产前的农机具安装工作。安装农机具的工作十分艰苦。刚刚建场,既无农具库又无取取暖设备,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雪地里安装机件,天冷铁冰,寒气逼人。没有吊车,大的部件只好肩扛、人抬。手脚冻麻木了,就用跑步来驱寒。一个月后,终于完成了农机具安装任务,可他们的手指尖却冻掉了两层皮。
   1955年5月开荒中,赵未担任五分场二队的开荒突击队长,他和车组人员同心协力,注重科学生产,巧用农具,保证质量,连续几十个班次创高效九至九点四垧。开荒结束后,赵未被评为开荒模范,他所在的车组被评为开荒先进车组。春播中,赵未带领机车组全体同志十八小时播小麦创高效1535亩,同年开荒、耙茬、播种作业量折合标准亩,共完成2243公顷,按定额节约柴油2340公斤。
   1957年麦收中,又创造了三天三个班次64垧的好成绩,分场工会敲锣打鼓地把光荣花送到他们车组。
   由于赵未同志在开荒生产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55年秋,农场推选他参加了黑龙江省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6年3月,他又光荣地出席了黑龙江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年四月五日,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7年出席了省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赵未同志在建设友谊农场的事业中贡献了力量,成为农场建设的领导骨干,先后担任过五分场二队、三队的机务队长,五分场修理厂党支部书记,五分场技术员,九分场机务副场长兼技师,一分场和八分场机务副场长等职。1978年调离友谊农场。

   赵 饰,女,1947年7月生,原籍辽宁凤城,牡丹江知青,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卫生处处长、卫生防疫站站长等职。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1972年12月入党。历任连长、党委副书记、副场长、九三管理局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卫生处处长、卫生防疫站站长等职。山河农场被评为全国知青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先进单位。本人曾代表山河农场分别在全国农垦系统、省、地有关会议上做典型经验介绍,并于1975年9月参加全国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山河农场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体会。参与撰写的《口服亚硝酸钠防治大骨节病》一文被编入《黑龙江省预防大骨节病经验材料汇编》。
   赵顺英,女,浙江温州知青,下乡黑龙江省虎林县义和乡桦南村。她与当地青年农民结了婚,扎根边疆。她养鸡,把成筐成篓的鸡蛋运到了市场。她养的猪成了群,勤劳致富,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至今仍在虎林县义和乡桦南村。

   赵天益,男,1939年生,山东支边青年,原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汽车连驾驶员。
   1975年5月28日,兵团在佳木斯召开“兵团节约工作会议”,向大会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报告的题目是:“努力增产节约,为革命多做贡献”。受到大会好评,会后,赵天益同志被总局授予“节约标兵”的光荣称号。此后,连续几年赵天益同志多次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1975、1977年合江地区、富锦县授予“安全行驶标兵”;1980年农场总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1979-1981年连续三年被农场总局授予“劳动模范”;1978、1979连续二年被国家农垦部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
   由于常年积劳成疾,身体原本虚弱的他,又拼命工作,吃不好睡不好,终至造成脑出血,于1982年2月20日在七星医院病逝,年仅43岁。
   赵天益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无限热爱的北大荒农垦事业,他值得我们每一个活着的汽车连的战友深深地怀念。赵天益同志的事迹已被收录于兵团六师《建三江农垦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16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其情可贵,其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年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历史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并熠熠生辉。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
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我们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目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目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该书单价100元。代理电话:158046183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1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浪淘沙鼎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着 发表于 2021-4-17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兄的巨著很值得获有!不知哪里能买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着 发表于 2021-4-17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兄的巨著很值得获有!不知哪里能买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1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 发表于 2021-4-17 05:20
范兄的巨著很值得获有!不知哪里能买到?

如你在哈市,可直接联系我,手机135036251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1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 发表于 2021-4-17 05:20
范兄的巨著很值得获有!不知哪里能买到?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1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知青,英模辈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17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17 12:14
北大荒知青,英模辈出。

谢谢新植关注赏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4-20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介绍上看,应是我认识的那位张培学,若是,他已经在多年前离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0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