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702|回复: 1

最后的知青季节

[复制链接]
山丁树 发表于 2020-1-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知青,

为一群知青所作的记录;

一个游吟歌者,

讲述着昨日知青部落的故事。

2018年沉寂许久的中国知青部落被遥远的记忆唤醒。像是到了节气,草地变绿、树木发芽、鲜花开放那样的自然准时。

这个夏天,老知青们又像鲑鱼一样,从海洋回到河流源头的出生地。知青们也追寻着久远的记忆,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向着他们当年生活过的村落、向着他们的青春故里进行着一次50年一遇的壮阔洄游。

今年是上山下乡50周年,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有不同形式自发的纪念活动。虽然,时间持续短暂,但在他们的群体里、在当年的那片土地上仍会溅起一波波激越的浪花,燃起一抹抹欢乐的亮色。

2018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属于知青的季节。这个季节让这个正在老去的群体重又回到年轻,重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那片黑土地上也有着很多这样的活动。曾经以知青为主体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更是几乎有多少连队就会有多少场这样的活动。春末夏初有两支队伍,先后从北京出发,经哈尔滨到达黑龙江边。他们同属兵团一师。

这是3团45连分队。另一只是68团21连分队,与45连分队不同的是,21连分队此行只有宋再端一个人。

行进中的宋再端

宋再端将“千里走单骑”,从北京到黑河,全程2000公里,全部采取徒步形式完成。

在这场50年后的重又奔赴北疆的大规模进军中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队伍。虽然互不相识,但可能会不期而遇,或在途中听到前期路过的队伍的信息。就像是一次战役的兵力部署,部队都在指定时间匆匆赶往指定地点。在黑河我们就遇到了兵团的北京知青。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春天出发前的一个月,宋再端每天在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这里的跑道长度十从公里,可以掌握锻炼的强度和节奏。一个月后,今天老宋没有去体育场,而是从北京走到河北燕郊,50公里的路感觉良好。他觉得,现在已经是最佳状态,可以出发了。仿佛是感觉到了远山的气息,于是在春末夏初的一天,宋再端出发了。

(地坛公园)宋再端出发一个月后,45连分队也开始为回访做准备。他们要在哈尔滨和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的战友联欢。还要在县城和他们的连队与当地乡亲们联欢。右侧这位的领队张勇,他刚刚跑步帮一位队友找到丢失在大门口的东西。兵团的建制在后知青时代以“群”的形势留存下来,显示着一种历史的存在,又有着不同于历史的时尚气息。按当下流行的组织规矩,活动都以“群”为单位组织,张勇是群主所以也就自然是这次活动的领队了。领导要吃苦在前,所以他就必须忙前忙后地张罗,就有义务去帮队员找东西。想起一句老话:队伍不好带啊。


听说在这里集中排练,许多不能参加回访的战友前来“探班”。这位背对着镜头,拄着红雨伞的战友因身体原因不能同行,他最后一个离去,临走时,他说他实在是站不动了。望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心里除了遗憾,更多了些酸楚和感动。或许看望将要回故乡的友人,也能感受到故乡的气息,也会离故乡更近一些吧……

此时的宋再端已经进入了黑龙江地界,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悼念他的妻子。因为他觉得妻子的魂在那里。妻子生前最爱听的一首歌,就是这首“北大荒人的歌”,她曾用一句歌词表达自己的心愿,她对宋再端说:如果有一天我若离去,请让我魂归黑土地。那歌词原文是:即使明朝啊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一年前也是这个季节,他也是徒步2000公里,背着心中的妻子完成了他对妻子的承诺。冬天里妻子和他说好,夏天要一起回黑河,然而妻子却在春天病逝。夏天来了,像是听到了妻子的呼唤,宋再端义无反顾地启程。向着北方的黑土地。

(当年的水泥洞)宋再端将妻子的遗物和自己的头发一起留在了黑土地,留在妻子一直念念不忘的水泥洞边,那个最初工作的岗位旁,一个水泥洞、一抔黑土,还有宋再端的一颗永远向着这里的心。

送别妻子的千里归途上,想到与妻子已是阴阳两隔,宋再端不禁凄然地仰天呼唤:少敏!少敏……回来吧!少敏,你听见了吗?

人生的相伴,总会这样的仓促,兵团伉俪如今已剩北飞的孤雁。生活中他和妻子总会聊起兵团,这种默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不堪今后,想说话时却已是孤影青灯。


2018年的同一季节。宋再端又准时上路了。一样的独行、一样的徒步、一样的思念,只是多了一处去年落下的腿伤。对于60多岁的年龄来说,在没有同伴,没有后勤支援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那么他为什么非要坚持这种方式呢?并且明年还要以这种方式完成同样的旅程。为什么呢?

北京火车站

45连分队出发了,当年那趟送他们下乡的火车也是傍晚时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他们再次集合在这里的时候,北京站已经送走了半个世纪的岁月。而知青们自己也褪尽了当年青春的光彩,积满了散乱的年轮和沉淀的沧桑。知青生活是知青们踏入社会的起点,然而这样的开始却几乎暗示和规定了整整一代人的人生轨迹。

物是人非、青春已去,再一次从这里出发,是否会触动他们的思绪?是否会引起他们的思索?他们是否反刍过自己的经历?咀嚼过自己的人生?人生又给予了他们什么样的感悟?知青们又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承受呢?

照相是知青们聚会的一大特色,大范围照完了,小范围照,然后还有各种理由的邀照。照相是留给未来的一种美好感觉,他们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更好一些,这样的聚会让我们觉得,知青们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过去的蹉跎,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对青春的怀念和对友谊的回味。或许,他们的状态,正是他们需要的状态,因为他们还有最后的旅途要走,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一个健康的体魄,来走过漫长的夕阳。

在车站,45连的战友们都很兴奋,但是到了车上却都安静下来早早入睡,夜深了,当年的知青们是否已经在梦乡中,在车轮的颠簸中,回到当年的青春时光。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知青输出地,因此这里也就自然成为其他几个城市知青往返兵团的中转地。

哈尔滨组委会的人来接站。有的人的行李的明显臃肿,那是他们给当地的老职工带去的礼品以报答他们当年的帮助。有些事老职工可能已经忘了,但在知青的心里却记了一辈子。

松花江边,来自上海、天津的战友们要在这里加入分队,然后去二龙山与哈尔滨的战友会合。

宋再端已经走在了第二故乡的土地上,这是宋再端和妻子吴少敏相识相恋的地方。这里有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池塘,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初恋的甜蜜时光。这里应该是他一路上,乃至一生中最具梦幻和童话色彩的一段,因为有了妻子吴少敏,在宋再端眼里这里就是“天鹅湖”;就是“青蛙王子”;就是“灰姑娘”;就是“白雪公主”,爱情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他的伊甸园。然而,池水依旧爱人已去,唯有思念相伴终生。

为了演出更有把握些,到了活动地点,刚刚安顿好,北京知青就又集中在一起把节目练了一遍。

下午的会议的主题,就是回顾当年,重叙友谊。还准备了视频资料播放,放着过往的时光。看到记忆中连队的样子,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大家看的都很认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人老了需要回忆,而视频和剪辑技术的普及,让知青们体验到了“老照片”时代。所无法传达和享受的境界。

晚餐气氛热烈,因为久别重逢都喝了不少酒。这位哈尔滨知青回城后做生意,这次他送给所有战友每人一份礼品——哈尔滨红肠,以表兄弟情义。

晚上7点,但东北的天还很亮,演出开始了,这是北京战友的合唱,好像和原来练的不太一样,有人的声音出了头,有人超常发挥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相反这种“出头”的声音却像水面上跳动的浪花,让流水另有了一番别致的韵味。台下观众显然也认可了这种“艺术处理”,在他们看来,台上唱什么、怎么唱,大家都高兴,都爱听。或许,这歌只有这么唱,才能让知青们回到旧时岁月,回到当年连队的生活,才觉得地道有味,回味无穷。

几个城市战友表演的节目几乎都是老歌,甚至还有“撞歌”的情况,这不天津战友也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北京的战友们在台下听“撞歌”。似乎还有交流,但不知在聊什么。节目虽然有点老,但却传达着一种昔日的情怀。这感觉让他们无比的享受,他们年轻时听过唱过这些歌,对于那些场景的记忆,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样的聚会会使知青们发生主观上的时空扭曲,在心理上产生类似于穿越的幻觉,他们会在当年的镜像中回到自己的青春,唤醒当年的朝气,这种时空交错的幻觉不仅可以让人回到过去,也会让人在梦醒时分有一种回归现实的错愕。在剧烈变化的现实中,在眼花缭乱的发展进程中,生活在底层的知青群体已经跟不上这个世界的跃动了。老年生活的诸多不利因素,也显现出不断叠加的趋势,这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力不从心和无奈。而只有在他们的聚会中,在这样的怀旧的氛围中才会让他们觉得踏实,才会觉得,曾经的拥有也是拥有,并且是一种富有。

篝火点燃,大家跳起来了,晚会达到高潮,在篝火的升腾中,在音乐和笑声中,在欢快炙热的氛围中历史也与现实融合,知青们享受着当年和现在不同时空交错的感受,这是一种只有知青们聚在一起才能产生的特殊的感受,青春仿佛就在昨天,转瞬间却已两鬓斑白,人生太多感触,此刻的战友们,你可会思绪万千……

宋再端已经进入瑷珲县境内,离黑河不远了,他要先去黑河与坐火车到达的战友汇合,然后一起去锦河悼念妻子,妻子的水泥洞就在那里。

宋再端向桥下休息的司机借火抽烟。他的打火机不见了,一路上向过往的司机要水、问路、借火是经常事,司机们都很友好,并且还会请他上车,拉他一程。每当这时宋再端都会很感动,但他每次都是一样的谢绝。就要到黑河了,这座桥去年进入市区之前,他也在这里休息过。

45连分队大巴上,车窗掠过白桦林。有人呼叫着,大家兴奋起来。白桦林是快到孙吴县城的植被标志,当年知青们探亲和返回路上曾重复地看到这一景观。扑面而来的白桦林撞击着他们的感官,探亲回去时的兴奋和回来时的复杂心境仿佛只有白桦林才能倾听、才能读懂。车厢里一路有人唱着歌,唱着思念的歌,如今思念的就在眼前,意境与现实重合,却又觉得在这熟悉的景致里还有某种说不清的陌生。亦真亦幻,让人恍惚,或许这就是游子回乡的感觉吧。

孙吴县城已经发生了巨变,很难找到当年的样子了。宾馆门口已经有许多人在那里等候。连队的老职工以及他们的子女。这次活动的当地领导就是45连老职工的第三代,菜班班长的孙子。

几十年不见,有喜悦相认也有喜极而泣。晚宴开始前,餐厅门口聚集了更多的欢迎的人。几十年不见,相聚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但是容颜可能改变,变不了的是彼此间真诚的友谊。

为了表示欢迎的隆重,这位老职工在穿着上像是下了番功夫,穿着旧制式的军装,宣誓着一种极致的庄重和发自内心的诚意……

连里移居县城的人都来了,晚宴现场的大屏幕播放着欢迎和怀念的内容,烘托着现场热烈的气氛……

这就是那位第三代领导。知青当年的存在,影响了第二代又影响了第三代,这种绵延的传承说明了什么,又传承了什么?是知青文化、兵团精神、农场传统,还是从历史一路走来的黑土地的血脉?不管是什么都让人感动,都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越久的相见酒喝的越多,大家聊着、喝着直到很晚。

左侧背对镜头载眼镜的是周建江,哈尔滨知青,当年和我住同一个宿舍。他干活举重若轻,上山砍柴,还能顺便下套子,逮兔子。回来路上,像智取威虎山里猎户老常一样腰里别着兔子左右悠荡着,那光景就像是刚刚赢得一次战役的凯旋,绝对知青版的“搂草打兔子”。回到宿舍,兔子收拾好了,用饭盒当锅,烧炕的时候,就放在炕洞口煮,佐料只有酱油,那也色香味俱佳,我吃过他的兔子料理,好吃解馋,现在想起仍口有余香。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也喝了很多。

夜晚的县城,除了街道上行人较少,其他和大城市没什么区别,但若拿这些景色直接和几十年前的记忆对接,还是会让人生出许多感慨。在刚刚经历了热烈之后,又突然走入清静,那感觉让人很是享受。

第二天的小河西(45连)是回访活动的主会场,这里有一座知青纪念碑。知青们的到来,吸引了连队和附近的乡亲们。就要进入屯子了,大家兴奋地寻找着过去的记忆。知青们一到,就开始照相留念。

这条小河是男知青们夏天洗衣洗澡的地方,屯子在小河的西面,所以叫小河西。夏收的时候,从地里回来,带着满身的灰土和扎人麦芒,一头扎进水里,洗尽一天的燥热,然后衣服搭在柳枝上,躺在沙滩,看着天上飘过的白云,想着各自的心事,等着衣服晒干。当年,也有当年的“诗和远方”,云卷云舒会让人昏昏欲睡,睡着就睡着,什么时候醒了,什么时候再收拾衣服回宿舍。宿舍就在河岸边……依然流淌的小河,这些年,你还好吗?

张勇这次也把妻子带来了,有一种让她了解自己青春的意味。妻子很快就对路途的遥远以及生活的艰苦有了直观的了解。几天下来,她对丈夫付出以及对这种付出的情感,已经有了高度的尊重和认同。我在连队时和张勇是一个班的,又是同一个“伙食团”的,打饭一起吃,又住同一个宿舍,所以编辑到这里的时候便又想起了当年在小河西一起度过的那些岁月。

这位是当年排长的女儿,知青返城时,她还是个孩子。现在她在连里开了个小卖部,今天她放弃了店里的生意,来这里招待知青们。她在人群中穿梭着,送上自己刚刚洗过的黄瓜和西红柿。没有过多的话,但却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她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人,不爱说话,但接触中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纯朴的亲切,让你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可惜,老人前几年已经过世了,这孩子这样忙前忙后或许也有一种为她父亲尽一分孝心的意思在里面。他父亲要是健在,肯定也会出现在这里。也会默默地拿出自家的土产送给大家。望着她的背影,想起了老排长。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莫名的惆怅。

在感情上,知青可能是欠债最多的一群,他们下乡时留下了牵肠挂肚的父母,他们返城时又留下了挂念他们的乡亲。乡愁对知青而言,是思念;而思念对乡亲们来说,也是乡愁,是一种别样的乡愁。乡亲对知青的思念,不亚于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思念。

为了欢迎知青,小河西请来了邻屯的秧歌队和农场的歌手,知青们也为老乡表演了节目。

一直主持活动的哈尔滨知青王涤新写了一首诗,并且自己朗诵……情到深处他发出哽咽,是什么触动了他?守望的乡亲接纳归来的游子,久违的儿女拥抱深情的土地。谁能抑制住自己的热泪……

晚上,红色边疆农场场部宴请大家。据说,这在黑龙江的各农场已经成了规矩,只要知青回来,他们总会设宴款待。


(锦河农场)老宋妻子最初的工作地点——水泥洞,这个水泥洞就是连里的菜窖。存放着整个连队食用一冬天的蔬菜——土豆。妻子吴少敏的第一个冬天,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她要保证这些土豆不烂、不冻。如果没有菜吃,这个连队就会从这里后撤,所以当时14岁的吴少敏才会把它看得这么重。她的命和这个水泥洞捆在了一起,她在土豆就不能出问题。


多少年后,吴少敏还会在梦中惊醒,梦到这个被荒草埋没,他们后来去了多次才找到的水泥洞。水泥洞对后来回到城市的吴少敏来说,仍然具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当年冬天的多少个日夜,多少对亲人的思念,都融浸在那里。她甚至已经把水泥洞异化成自己的亲人,异化成自己的母亲了。她竟然在多年后找到水泥洞的时候,低声呼叫着“妈妈,我回来了”抚墙恸哭。那是三伏天,同去的朋友说,那哭声听得让人浑身发冷。这样的状态,已经大大超过了常人的理解范围。当年,她在那里经历了怎样的现实和思想过程……虽然已经无从了解,但是那种状态可能正是她要“魂归黑土地”的最直接的原因。不知当年的命令是怎么下的,但是吴少敏却记了一辈子。这种情感没有经过那个年代是很难理解的。


今天,来了许多他和妻子共同的战友和朋友,地上铺满了鲜花,这是宋再端此行的终点,妻子的魂归之地。也是宋再端精神上的归宿。宋再端是风筝,他把线交给了妻子,无论他飘到哪里,最终都会回到这里。仪式完了,大家往回走,中途却不见了宋再端。他又返回去了,似乎是想再看一眼妻子……

再一次往回走的时候,老宋好像轻松了一些。两年来,每年的这一刻,是他最放松的时候。随后,便又是逐渐积累的思念和自己对妻子的承诺。


主持人:来过一次,心里就轻松一些。
宋再端:对,有这种感觉,来一次心里就踏实了。尤其没来之前,前几个月老想。
主持人:你是不是想一个人再呆几分钟?
宋再端:我明年还来。
主持人:怎么走,你明年还有一年,是吗?你还想走?
宋再端:对,我明年肯定走。
主持人:三年有什么说道吗?
宋再端:三年没说道,就是走。真放不下,有人说过去就好了,我可能这辈子就在这条路上走了。
主持人: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可能大伙都不理解,就是这种走,跟你的年龄。万一有病没有后援。
宋再端:那就死在这路上。
主持人:你也想过这问题?
宋再端:我想过,我不怕。
主持人:你的那些朋友好像也不太理解。
宋再端:他们都劝我,这个不是普普通通的到墓地看个谁,这个不是。

在后面的一次谈话中,老宋对他用苦行僧式的方式来悼念他的妻子,做出了解释。我必须走到她这儿,对我妻子是一种敬重。如果是坐飞机或者坐别的去,等于减轻了这种敬重。我没有别的可以表达我的心情,我只能一步一步地走,表达我的心境。

宋再端从另一条心路,走到了与苦行僧们相同的宗教境界。在极度的孤独与思念中,他已经把徒步黑河的路程,带到了信仰的高度。为了信仰,人会无所畏惧,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老宋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走这条路的。所以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妻子已经永远地融入了黑土地,今后对宋再端来说,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将是加倍的。有自己的还有他爱妻子的那一份。


(一架山)因为雨水冲坏了进山的路,大巴无法通行。除了小车摆渡,有些人自行走上山。1970年春天,山下的江面上发生过一次沉船事故事故,打渔排的一条船在下班返回连队途中,突遇风浪倾覆,6名女知青从此长眠在了这里。


(江边的一架山上的墓地)知青们带来的军功章,是知青群体对逝者的一种纪念。这奖章更多地是表明一种告慰。告诉那些永远定格在当年,定格在年轻的同学、战友,知青们没有忘记她们。墓地周围开着不知名的野花,大家采集着献给逝者。


这位招呼大家拿花的人是当年连队的指导员,部分鲜花是他早晨从老乡院子里采的。说是给钱,但老乡知道原委后坚持不收。还说了些让人暖心的话。这里蚊虫非常多,大家要边驱赶边进行着手中的活。


见到了同班同学的墓碑,想起昔日同学情谊,想起当年的最后一次分别,这位北京知青触景生情,不禁痛哭失声。远隔千山万水,她也为逝者的妹妹表达着思念之情。16岁花季陨落,让人无尽的心痛。时间也无法抚平这深深的悲痛,哭声让所有在场的人动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面对着安息在这里同学、战友,此时此刻当年的知青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黑龙江水依然那样地流淌看……黑龙江水自古就是这样流淌,大小兴安自古就是这样苍莽,这里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符号,黑土地、白桦林、酸菜饺子、大碴粥,都已经深深植入知青们的记忆。


只要记忆存在,知青们就会思念这里,就会回到这里。当年的远行,黑土地拥抱了知青,而后来的远去,知青们也用故乡的思念酿出了一代人旷世的乡愁。因为青春在哪儿,故乡就在哪儿。这样的乡愁,会在知青的心里一直存在,并持续发酵,一直伴着他们,醉着他们,纠结着他们,直到他们终老而去。便是最终化成尘土,那尘土里也仍然会散发着多情的乡愁,随着风儿向着故乡飘去。因为青春会永远在那里向他们召唤。

知青的群体,已经从现实走向历史。站在现实上,看到的是他们的背影,一个越来越远去的背影……知青们正在老去,正走在一个仅属于自己,充满怀旧气息的季节里。虽然有些落寞,但草地上依然开放着当年的花……走在这样的路上,还是会让人感受到一些温馨和慰藉。


所有的季节都会过去,不管它属于谁,知青们的季节也不例外,当这一切都过去后,知青的季节会留给下一个季节一些什么呢……总会有东西留下,如果有,那个接下来的季节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属于知青的遗产呢?在热带果实成熟后,有些会自己发酵变成酒,但愿,知青的季节过去后也能留下一些这样的果实,让下一个季节的草地上,飘散出醉人的醇香……
2018年的50周年过去了,下一个10年还会再有一次这样的繁荣吗?这会是最后的知青季节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1-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的50周年过去了,下一个10年还会再有一次这样的繁荣吗?这会是最后的知青季节吗……也许是,但还是希望再有一次这样的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3-29 2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